我国的家庭教育理念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和进步,比如:前几年打孩子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现在这件事不再理所当然了。以前人们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忽略家庭的作用,不重视家庭教育。
现在大家都意识到父母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力,都害怕因为自己的失职没有教育好孩子,所以大家都非常用力,用力导致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让孩子处在管制太多的家庭环境之中,当下的家庭教育不是家长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
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所有理论全部是在信任人性这样的框架中构建的。如果我们不信任人性是向上的、向善的,就会担心我是不是把孩子惯坏了?
如果我不在方方面面指导他,他是不是会做的很差?就会自卑?堕落?于是很多人就想到定规矩和惩戒教育,其实我们想一想,信任人性是古今中外所有主流教育思想的基石。比如孔子:人之初,性本善。
西方现代教育思想从卢梭到杜威,他们的思维基础就是对人要信任。
相信人性是健康的、向上的和向善的。定规则、惩罚是对人性的不信任,而弘扬定规矩或惩戒育的是对人性的不信任,认为离开了控制和惩罚儿童就会变坏,如果没有了规矩他就会变的很差,这样的思维是把成人世界灰暗的认识和感受套用到儿童身上。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经典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不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所有经典教育理论都是建立在信任人性的基础之上的。
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思维来做事情,过度表达关心,关心的潜台词如果包含了对被关心者智商的贬低,这个不能令人愉快。
最高的礼貌是得体和有分寸感,以让对方感觉舒服为原则,不要把迎合当作礼貌,把多余的指点当作帮助。
家长要减少对儿童生活的参与,管住我们的嘴,把机会更多的留给孩子,把尝试更多的留给孩子,真的比苦口婆心告诉孩子多少道理更有效的多。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段话非常有名,而且有很多人都在转载,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真正爱这段话的是家长,对孩子是无效的。
因为这段话潜台词是错的,从道理来看,句句在理,孩子无从反驳。但是凭直觉孩子会读出另外一个东西,大家可以先越过这段话的字面意思,逆向的想一下,龙应台女士劝孩子要用功,目的不是要成绩,而是要未来。难道天底下有哪一个家长劝孩子要用功仅仅出于要成绩不是要未来吗?
事实上每个跟孩子要成绩的家长,要的都不是成绩本身,都是要孩子的未来。所以这段话尽管语气诚恳,充满殷切之情。
背后潜台词却传达出两种隐约的让人不服气的信息,一是我和别的家长不一样,别的家长要的是成绩,唯独我要的是未来;二是孩子你太傻,你不懂事,你不知道当下用功可以换来未来体面的生活,不知道成绩与尊严是挂钩的。
一个妈妈当她认为当下的用功和未来挂钩这件事是需要自己去提醒孩子的,当她把人人都知道的普通道理当作自己独有的观点来陈述,自以为高人一筹,但其实其中的潜台词,她既蔑视了自己孩子的智商也贬低了他人,虽然从道理上来说孩子无从辩驳,但是凭直觉还会读出另外的这些东西,就会让孩子生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家长给孩子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却没有什么效果,甚至是反效果。原因就是家长在做思想工作的时候,注意力全集中在自己说了什么,没有关注自己的潜台词告诉了孩子什么。
就像潜规则经常是左右事情的暗力量一样,潜台词往往也是最能说到人心里头的那个无声之语,虽然没有分割,甚至难以被人意识到,却是真正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部分。
当然龙应台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个人,她的容貌和才华让我佩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所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尤其在儿童教育上,至少她这一段话看似金科玉律,但是一点也没有超越大众的平均认识水平,只不过是一顿唠叨罢了。
当然并不是每一句话都注意潜台词,每一句话需要去设计,那样太累了。需要家长不断地观察孩子,信任孩子,在和孩子谈话和指导孩子的时候,家长要从“我告诉了你什么”和“我要求你做什么”转移到孩子接受了什么,孩子接受了哪些经验。
家长要学会约束自己,当我们不能完全确信自己的话被孩子接受的时候,不说是最好的。同时我认为,减少指导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