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着工具越来越多样化,肢体的功能就被逐步的外包出去了,比如汽车是我们腿的延伸,手机就是我们感官的延伸。我们以前觉得,大脑的功能应该不会被延伸吧,工具是没有办法代替我们思考的,这么想大体上是没错。但是,大脑也分左右脑,现在人工智能就是逐步在代替我们的左脑。
那我们剩下什么了,就只剩下那个善于想象,善于创造,善于图像化思维的右脑了,于是右脑的开发程度就变成了未来一个人真正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著名的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中预言:我们已经从左脑时代转向了右脑时代。
2
转向右脑思维的三大推动力:
第一,物质财富的极大充裕。就是说我们现在基本已经走过物质匮乏的时代了。
第二,亚洲的崛起,大量的知识型业务都在被外包。
第三,人工智能的发展。任何的需要记忆的逻辑性工作,电脑都比我们做的更好。
这三种力量让左脑思维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我们必须要学会用右脑思考,那就必须要清楚的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个,你做的工作是不是外包人员比你的成本会更低,这个外包人员可能不是你周边的人,可能是另一个国家竞争者。
第二个,在未来,你的工作电脑是不是会比你做的更好更快,你是不是在和电脑在抢工作。
第三个,在这么一个不追求实用性的时代,你提供的服务是不是超越了实用需求,能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用户在享用你的服务时,能不能激起一个场景想象。
3
为了更好的迎接这种趋势,未来人才最需要的六大能力,叫做三感三力,三种感觉和三种力量。三感是指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三力是指故事力,交响力和共情力。
第一种,设计感。
这里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做设计师,设计其实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求你有很高的审美标准,去不断的追求新颖和美感。一个商品能提升的价值空间就是设计感。每增加1%的设计投入,公司的销量和利润就会平均增加4%。
01.即使你的苹果6还好好的,但是7出来的时候你还是想要迫不及待的换个新的,你是为它新加的功能买单吗?肯定不是,苹果手机的所有功能平时我们用到的连20分之1都不到,其实就是为了好看,为了新颖,为了漂亮。
02.宝马的设计总监就说,我们生产的根本不是汽车,是一件艺术品;福特公司也宣称,现在的福特汽车马力早已经让位给风格,用户就是为设计买单的。
审美,就是靠直觉提取优化信息的能力,人的这种能力是机器取代不了的。那怎么锻炼这种设计感呢,唯一的提升办法就是多看,多参观创意博物馆,多看设计杂志,多观察生活。
第二种娱乐感
你如果不懂幽默,那你的人际关系可能就不是特别好,如果你的服务里没有娱乐感,那你的用户可能就不会买账。
印度就有个组织,里面的成员每天早上起来练习大笑,就是没有任何理由的笑一会,看起来很怪异吧,但笑完之后,他们说一整天都心情很好,而且精力充沛,笑的作用和瑜伽、和冥想是一样的,就是把脑袋放空,让大脑减轻压力。
第三种是意义感。
意义感其实就是自我实现。在未来,意义感会变得更为重要,所有有才能的人都会追求自我实现,要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学会把自己做的事情嫁接到一个很伟大的目标上就很重要。
一般人唱歌要么是喜欢,要么是赚钱,但是邓紫棋唱歌就不一样,她是信基督教,她给自己的定位是,我是替上帝把歌神带给大家。
第四个是故事力。
故事是帮助大脑思考的工具。通过讲故事,我们把信息转换成大脑更容易接受的形式。
故事思维就是用故事把事实包装起来,把个人情感融入进去。你首先要知道哪些故事能打动你自己,然后找到其中也能打动别人的故事。寻找故事和讲述故事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大脑利用故事进行思考的过程。
故事是把信息置于一个场景当中,让信息具有一种情感冲击力。这一点在商业上也越来越受重视。
假设你面前有2种酒,这2种酒的价格,口味,包装都差不多,其中第一瓶用了很多形容词来做推销,这个酒好喝,味道甜,质量好,送出去有面子,说了一大堆形容词。第二种就讲了一个故事。说酿造这个酒的是一对偏远农村的2姐妹,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酿酒的,有一天他们的酒厂着了大火,他们的父亲拼死冲进火海拿出来了一个秘方,不幸的是他们的父亲也烧成了重伤,最后临终前父亲把这个秘方托付给他们,希望他们把祖传的事业继承下去。为了纪念父亲,他们打算每卖出去一瓶酒就从里面抽出一笔钱以父亲的名义捐给希望小学,目前已经累积捐钱了100多万,帮助了3000多名失学儿童。如果你买这瓶酒,就会有更多的孩子会得到帮助。这个故事明显是瞎编的,但是他就是具有故事力,能调动人的情绪,现在同样2瓶酒放在面前让你选,你很可能就会选后面这个讲了故事的。
怎么炼成讲故事的本领呢,你可以写迷你小说,经常练习写一100字左右的超短小说。有人物,有关系,有铺垫,有转折,你可以随心所欲的编故事。
你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有以下好处:
01,经历是人类情感的源代码。讲述亲身经历能让你由内而外讲述一个故事,非常自然地和别人实现情感交流。
02,讲述亲身经历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记忆负担。因为你很熟悉所有细节,也能够回答听众抛出的各种问题。
对听众来说,一个故事近似于一次亲身体验,即便这种体验是间接得到的。你越绘声绘色,加入细节和感受,听的人越像是亲身经历了一样。
我们平时接触的信息,有人情味的是不多的。加入了你的亲身经历和情感,就在这些信息中增加了人情味儿,无形中会拉近你和听众的距离。
所以你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要用自己身上的真实案例去讲故事。像看小说一样把对方带入那个场景中,让对方面对和你一样的情境,产生和你共鸣。
华盛顿邮报刊登过一则新闻,有一艘游轮在海上遇难了,幸好上面的船员都被救了下来,回来之后船长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表达了对救援者的感谢。然后在最后的部分,这个船长提了一句,他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宠物狗,他可以想象那只狗在海上无助的漂流是啥样子。结果船长这一番描述打动了好多人,大家都开始给他捐款要求救援。最后的结果是改变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练习区,搜索了5000多公里的海域,动用了好多架运输机,把那只狗给找到了。整个过程花了25万美元。
人们有一种心理叫做移情望远镜,就是关心一个人要比关心一堆人要容易。
这就启发我们在解释你的观点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抽象的观念,而是用和自己有关,与身边朋友有关或是至少和一个人有关的真实案例,把你的谈话对象带入那个场景里面,让对方感同身受。
会讲故事对一家公司或个人来说很重要。这个时代,只做好产品是不够的,还要会传播,会用别人容易记住的方式传播。
能讲一个好故事就容易被人记住。企业上市、宣传策划、塑造品牌,都需要讲好故事。现在的企业家一定程度上也是小说家。
你会记住马云、马化腾、乔布斯,不是因为你了解阿里巴巴、腾讯、苹果的经营状况,而是因为他们的故事。他们都是很会做事的人,他们也是很会讲故事的人。
只会做事的人,永远打不过既会做事,又会讲故事的人。
情感是故事最重要的元素。所有的故事都有相同的元素:人物、情节、环境、矛盾、解决,讲一个好故事离不开这些元素,但只是把这些元素罗列出来打动不了人。
讲故事要把情感和交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故事元素放在第一位。
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会懂得利用自身的情绪影响别人的情绪,懂得激发情感共鸣。一个人掌握了讲故事的技巧,就有了沟通说服、打动别人的能力。
第五点是交响力。
其实就是指的系统性的思维,能把看似无法匹配的因素组合起来的能力,真正的创新全都是跨领域出现。那怎么练习这种跨界思维呢,最好的办法是练习比喻,把它转化成一个你熟悉的东西。
第六点是共情力,和别人产生共鸣。我们人的情感是机器永远没有办法替代的。
你女朋友不开心了,开始给你抱怨遇到的麻烦,其实女孩这时候哪是向你寻求帮助哦,她只是想表达情绪。所以你根本不需要说什么对策,你也要表现的不高兴,和她一个状态,注意听她说。然后等她说完了,她知道你也感受到他的情绪了,再说点开心的事情,把话题引到好玩的事情上。这样对方才会觉的你懂她。
所以去体会别人的情绪,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去感知别人,和对方达到一个情绪和思想频率。这个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一个能力,他可能比理智思考还要重要。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