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人文社科古代文化
读英国史17: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向大海的方向

读英国史17: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向大海的方向

作者: 教坛行走 | 来源:发表于2018-08-03 12:57 被阅读125次

    在东方人心中,法兰西一定是浪漫的国度,激情的民族,文化悠远,风光旖旎,是“诗意和远方”。可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18世纪的英国人,怎么看法国?相距如“鸡犬不之声相闻”,但这个近邻可不是省事儿的主:干涉王位继承,争夺英国海权,妄图控制欧陆,一贯反对新教。如果要按中国当下的俗语,让英国人给法国起个绰号,那就该叫“真烦人”!

    18世纪,是英国与法国为仇的时代,从第一个“小个子”(路易十四)到最后一个“小个子”(拿破仑·波拿巴),将斗争进行到了底。虽没有演化为又一个“百年战争”,但冲突的范围更大了,蔓延至异域他乡,海的那一边。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英国才算占据了上风。

美国电影《独立日》海报

    英国的烦恼,“东方不亮西方亮”。北美殖民地,本是自家后院,英王的本意是要驻军防法国人和印第安,好像家长对孩子的呵护的神情,“还不是为了你好!”,拜托你们交点象征主权的税吧,只是弥补些军费的不足罢了。可是,大出所料,这人均1先令都不到的税,硬是收不上来,而且其上层对宗主国言语和态度的激烈,真是让这个“真正的英国人”国王乔治三世伤心欲绝。

    终了,一个崭新的国度诞生,出于大英帝国要“下一盘很大的棋”的梦想计,已经被疾病折磨的够呛的乔治三世,无奈之中,整理心情,强颜欢笑,与美握手。

    相对开放包容的国度,在英国的18世纪是无与伦比的,没有因言获罪,没有报刊审查,政论、讽刺、文艺商业化,看似乱糟糟,其实很繁荣。否则,我们不能解释18世纪英国行走在巅峰时代的事实。一时间,人人是政治家,后来贫困工人也喊着要普选,贵妇们以讨论神秘男人牛顿和科学为时尚,人们讲究吃,注重穿,爱歌唱,喜好诗,高谈阔论,无所畏惧。无论贫穷或富贵,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信仰,正在成长为无坚不摧,继而无往不胜。

    [与法国为敌]

    古代以来的英国与法国的关系,因地域、联姻、陆地及海洋的控制权、王位继承,加之英国人作为岛国特别的忧患意识,一直是矛盾重重,很少有“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每每英国王位更迭,往往可见法国人上下其手。除了“诺曼征服”之外,历史的真相是,英国从来没有被相邻最近的法国征服。与之类似的是,古代的中国,对日本有五次战争,包括因气候原因未遂的,目标无一不是征服日本,但无一次成功。这也是两个东西对称岛国的特殊一致性。

巴黎景观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法国成为英国永远的敌人,冲突的规模也是前所未有,九年战争(1688—1697)和西班牙王位继续战争(1701—1714),另外包括许多次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与地缘政治相关,历史的积怨有关,另外还有两个直接的因素,一是詹姆士二世及后代流亡法国后,复位之心不死,复兴大业铭记。出于竞争和博弈的考虑,法国国王基本处于“完全同意,坚决支持”的态度。事实上,詹姆士二世后代也多次登陆英国,发动叛乱。二是“奥兰治的威廉”即威廉三世来自荷兰,且依然兼任执政官,荷兰与法国毗邻,也多处于敌对状态。于是,从国王到议会,从家族到国家,与法国为敌,没有自选动作,只有规定动作。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法国国王对宗教改革的态度。路易十四以来,法国一直天主教的权威地位,反对新教。1685年,他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大开镇压“胡格诺”(英国称清教徒)的政策之门,引发欧洲新教国家的普遍反对。

    对于北美革命的态度,也成为法国与英国全球竞争和进行战争理由。七年战争(1755—1763)最终决定了两国在欧洲的地位,法国失败,失去了许多海外殖民地。邱吉尔评价这一战争是“第一次世界性战争”。战争以签署《巴黎和约》标志结束,英国取得了最终的优势。

凯旋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西端,1805年拿破仑大军击败俄奥联军,拿破仑下令在巴黎建“一道伟大的雕塑”,以迎接大军回到巴黎)

    乔治三世上位后,因对汉诺威既无生活经历,又没有兴趣,一生中也没有去过这片家族的领地、公国。他致力于加大与法国的争夺,延续克伦威尔以来的强硬的风格。他在位六十年,前期一直期望有所作为,后期由于身体健康原因(间歇性疯癫),只能断断续续地处理政务,这也客观上提高了内阁的重要性。他一生的形象,在英国充满争议,但在美国教科书中一向是暴君形象,从未更改。

    当1815年到来的时候,也即拿破仑遭遇最后的“滑铁卢”后,可以说英国取得了历史上对法国的全面胜利。但是,欧洲大陆在拿破仑身后崛起了多个强国,如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甚至有时还有瑞典的身影。这种局面的出现,也必须引发英国的大陆外交政策的演变。“势力均衡”,从此成为英国欧洲政策的“主题歌”,也即英国不能接受欧洲大陆一个国家独大的局面,如果出现了这个局面,英国必须联系第二位或以后的国家来打破这个局面。通俗的讲,就是,如果我不能做到欧洲的老大,我只希望欧洲大陆出现多个并列第一名。这,就是英国的大陆利益的宗旨。

    [无代表,不纳税]

    翻看英国史,总是出现这个似乎永恒的纠结:“征税?还是不征?这是这个问题”。打开美国建国的历史,也是因此话题也起。可见,税收是近代国家宪政的核心。说来话长,联想也多。谁决定?向谁交?交多少?做什么?结果呢?好像是有史以业英国人和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

一分钟人(北美独立战争前夕民兵的绰号,意为可以迅速集结)

    由于连年的战争,英国债务增加。有人提议将分部税收推广到殖民地。1764年议会下院动议向美洲课税的《糖税法》。但是根据英国的体制,征税必须由议会决定,议会是国民的代表,是选举产生的;美洲殖民地在英国议会不享有代表权,从理论上说,英国议会无权决定向美洲征税,这就是所谓的“无代表,不纳税”的原则。

    从殖民地建立(1607)到1764年的一百多年间,英国在美洲都没有想过收税的问题,英国通过对美洲商业的管制和垄断,已经获得了最大的经济利益。对于美洲的课税,过去也只是表现为“间接税”,即关税,征收地点在英国。而且,除了商业的控制之外,过去的英国对美洲殖民地是不管不问的,殖民地的内部事务由美洲人自己控制,政权也是自主的,即使由来自英国的官员,薪俸也是由殖民地的议事会决定的,自然也就接受殖民地的管制。如今,殖民地人认为糖税违反了“无代表,不纳税”的精神,是暴政的前奏。

    但英国没有退让,在税收法案通过的第二年,又通过了《驻军法》,准备向北美派驻1,2万人的正规军,防备法国报复和印第安人的威胁,为此要求殖民地提供给养、营房等。派驻军队自然需要经费,于是《印花税案》出台,规定北美殖民地的一切印刷品,包括商业票据、法律文件乃至于报纸、年历、扑克、大学文凭等都要交付0,5便士至20先令的印花税,并规定违者将接受不设陪审团的海军法庭审判。在英国认为,这种税收完全合理,维护驻军需要35万镑,印花税每年可得6万镑,平摊于北美殖民地,人均也不到1先令,也就是相当于普通人一天收入的三分之一。

英属北美殖民地图(1607-1733年,共十三处)

    消息传入美洲,弗吉尼亚的市议员帕特里克·亨利即发表了攻击性的演讲:“凯撒被布鲁图刺杀,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处决,乔治三世可能走历史的老路。”由此可以看出,独立前夕,北美上层的许多人反感英国的态度有多么激烈。

    在《印花税法》生效后的一个月内,九个殖民地选出代表共议此事,一致反对,并且决定联合抵制英国商品,直到法案撤销。11月,英国政府发现这一法案不可行,因为装有印花税票的船只无法在美洲靠岸,被指派分发税票的人也因为担心安全问题纷纷辞职。

    此时,适逢英国政府改组,罗金汉勋爵出任首相,决定撤销《印花税法》,但是担心开了一个政府法案无法执行的信誉恶例,决定代之以《权利申明法案》,申明英国对美洲殖民地享有全面的主权。最终议会通过。不久,罗金汉内阁倒台,老皮特任首相,“香槟查理”汤德森出任财政大臣,说服议会通过了对美洲的一玻璃、纸张、铅、茶征收进口税,但再次遭到美洲反对,殖民地一致抵制英货。征税的实际效果也大相径庭,预计此项法案执行后税收可达43万镑,但实际在两年间的每一年不足300镑,而英国每年维持美洲驻军的费用是每年17万镑。

    乔治三世任国王后,对殖民地采取高压政策。1770年,议会撤销《汤德森法》中的五个税种,仅保留一项每磅三便士的茶叶进口税,作为英国主权的象征。另外还一个考虑,就是东印度公司在1770年代面临破产,茶叶积压,而茶叶在美洲的市场广阔。为了拯救这家公司,英国给它对美洲倾销茶叶的垄断权。1773年底,殖民地一群年轻人潜入东印度公司的三艘船,将茶叶抛入大海,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案”。

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

    英国政府骑虎难下,决定采取强硬措施。1774年,颁布布五项惩罚性法令,剥夺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政治和司法权。各殖民地纷纷建立健全地方议会,自发摆脱总督统治。1774年9月,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帕特里克·亨利在会议上宣布,“我不是弗吉尼亚人,我是美国人。”会议通过请愿书,要求国王撤销压迫性措施。

    乔治三世选择了战争。1775年4月,战斗在莱克星顿打响。第二届大陆会议改组民兵为大陆军,购买军火,并任命华盛顿为总怀念。乔治派出2,5万军士镇压,战争升级。

   

托马斯 潘恩(1737-1809,一生伟大又坎坷,几度死里逃生,为三国革命作贡献,离世时无人问津,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号召人们与宗主国断绝关系,把权力交给人民以及他们选出的代表手中。此书发行10万多册,作用巨大。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思想阐明北美人民权利主张。

萨拉托加大捷(1777,美军以少胜多)

    但是,双方力量悬殊,英国在此有4000正规军,36艘战舰,宣传控制了海洋,把持着纽约、哈利法法克斯等据点,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而殖民地既无正规军,经济能力也弱,只有积极争取外援。于是富兰克林为代表,奔波欧洲各地,获得了英国的敌对国家荷兰、法国和西班牙和直接援助或战争的配合。于是,英国在北美作战的同时,还要在大西洋、北海、地中海、加勒比海、印度洋去抵制来自荷兰、法国和西班牙的进攻。1781年,康华利在约克镇率7000名官兵投降。1783年,双方签订《凡尔赛和约》,美国独立。

约克镇英军投降(1781年10月19日)

    美洲独立对英国的打击非常大,乔治三世非常沮丧,新任首相谢尔本甚至也说,“我们政府同意美洲独立的时刻,就是大英帝国夕阳西下的时刻,我们将不再是一个强大的并受人尊重的民族。”于是英国政府寻找新的殖民地作为支撑帝国发展的基石,印度即是基石。英国对印度的控制,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通过战争手段,从局部到整体,从沿海到内陆;从间接到直接,即从东印度公司管辖到派驻总督,最终在维多利亚时代由其直接兼任印度女皇。印度终于被经营为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

    [文化走向民间]

    伴随着社会的大范围急剧变动,出现新的中间阶层,加之技术的改进和经济和发展,文学创作和消费向社会的下层悄然转移。18世纪英国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扩展到了中等阶级和女性,出版商出于利益的考虑,注重对文学培育,通过图书贸易、期刊、沙龙和图书馆等渠道,文学消费成为英国人的日常生活。18世纪的是一个阅读的世纪,各阶层的读物非常丰富,而且出现了以卖文为生的作家。

笛福著(1719年首次出版)

  《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一生写作560本书(其中200本是政论方面的),为20多家杂志撰稿。蒲柏是《荷马史诗》的译者,30岁以后,他凭这两部诗的译稿稿酬而衣食无忧。由于社会风气开放,政策宽容,没有书刊审查制度,讽刺文学在英国盛行,如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格利佛游记》(斯威夫特,1726年首次出版)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文学不仅具有审美和消费的功能,更有劝谕的功能,反映道德关怀和理性的精神。

    18世纪英国思想的中心经历了变迁,初在伦敦,后转移到格拉斯哥和爱丁堡,1770年后伦敦再次成为英国思想的中心。约翰·洛克(1632—1704)是这一时期思想界的代表性人物。

约翰 洛克(1632-1704一生经历丰富,曾与牛顿对谈科学,也是医生一名)

    洛克中学时代就读威斯敏斯特中学,后进入牛津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并兼有医学学历。一生坎坷,经历王朝复辟、伦敦大火和瘟疫,后流亡法国和荷兰,光荣革命时随玛丽女王回到英国。晚年一直被疾病困扰。他认为,政治权力应追求公众或人民的利益。“不管何时,只要人与人相遇又没有公认的权威或者不承认彼此的权威,人们就处于自然状态下,这种状态下人们并不是相互战争,而是按照理性生活在一起。自然状态的反而是民约社会,有共同的法律,审判制度,有权威,有大家同意的长官。”

    洛克提出社会契约论,他说的所谓的“利益”,是人的生命和财产。生命是上天赋予的,可以说是最初始的所有权;财产即合法的占有,是劳动所得,因此也是人身体的延伸,只有劳动才可建立所有权。他认为,国家一经产生,个人就不再享有自然状态下的那种自由,而成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在洛克看来,政府是人民间,即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的契约,这叫第一契约;将立法权委托于他人,就形成第二契约,第二契约产生政府形式。政府形式的差异在于立法权,多数人立法权产生民主制,少数人立法产生寡头制,立法权委托于一个人就产生君主制。公权力主要指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只是延伸。

    与之在欧亚展开的地图之上相对称的日本国,1603年进入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不久陷入西方入侵的威胁,发布“闭关令”,进入等级森严的锁国时期。

十三行(广州,始建于1757年)

    1815年,清仁宗嘉庆二十年,贪腐日趋严重,白莲教、天理教起义爆发,天主教势力引发朝廷重视,被下令禁止。这个时代,史称“嘉道中衰”。环顾海陆边疆,俄罗斯、葡萄牙和荷兰人相继来到,大英帝国的新式战舰,也将起锚,目的地:中国的珠江。

    [注] 本节源自《英国史》(卷四,转型时期——18世纪英国;第四篇 外交 第一到三章 连横欧洲,英法角逐,结盟反法;第五篇 统治 第一至三章 七年战争前的殖民扩张,第一帝国盛极而衰,从旧帝国到新帝国;第六篇 思想文化 第一至三章 文学,思想与学术,艺术与科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英国史17: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向大海的方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uy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