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书本的那年,女儿很小嫩嘟嘟的,上小班,工作及居住的环境不堪,我俩有种相依为命的感觉。圆乎乎的她,前一秒还在咿哩哇啦,转个身,珠帘似的睫毛就盖下来了。
乌云追赶着皓月,夜晕漾了一身,囹圄无眠,我重新捧回了书本。
清宁的小镇,道上人烟稀少,似一副简陋的图画,不存在书店,除了生活必须,并不追求文化艺术。
所读的书,是在镇上的一个医生那借来的,依稀记得他生肖属洒脱奔放的马。听朋友说他博学多识,书也是通过朋友向他转借的。
《古文观止》,《四书五经》...这些书在校园,在图书馆,不止见过千百次,却没有触及过,因为与那颗追求趣味蓬勃的心,相差甚远,无心环视,每每扬长而过。
再次翻阅,还是觉得繁复而枯燥,小镇图书匮乏,来之不易的书,更需要体味珍惜。
一点一点的啃噬,查解,推敲,用心对待,每一篇章都意义非凡。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时期的郑和叔同为手足,为了夺君位,智谋兼斗争,你死我活,各显神通。郑成功的抛砖引玉,以此讨伐叔,将母囚于颍地。
君王不只是需要智勇双全,还需要格局。最终,强大的胸怀打开了自己的反省,母子重归于好。
《报任安书》在高中的《文言文》里是有读过的。但《古文观止》带我再一次感悟了司马迁的宏远思想,以及历史的长河。
司马迁的回信悲愤哀婉,政权的无奈,监狱里的颓丧,大刑下的耻辱,宦官...他宛然拒决任安,不能推贤举才。
也曾欲自杀。沉思孔子受困苦著《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离骚》,孙子被割双膝而著《兵子孙法》,他忍辱偷生,只为心中还有未实现的抱负。搜罗天下逸闻轶事,记载历史兴衰成亡《史记》名垂后世。
一篇篇经典语录,挖掘了历史的印迹,流露古人的灵魂,深入不同朝代的精彩纷呈。
慢慢咀嚼诗经的异词说愁,有了识字的忧患,有了止不住的求知欲,山有多高,雾有多浓,情有多深,诗有多惆怅。
云开雾散破解的那一刻,精神在慢慢升华,韵语无声无息地潜移默化,分化出如月一般的灵魂。
后来阴差阳错的把房子买到了城里,在人海的低层里挣扎,在这个空中阁楼里,独自面对壁中的苍白,再也听不到蝉鸣,也不闻鸡啼,狗吠,只有一屋的繁忙与躁动。
孩子蜕变的娉婷玉立,思想在自我意识,捣蛋异常,辩论,反抗,推着他慢慢走向叛逆。
她在探索生命,实践生命,埋伏在书中对自我未来的掌控,自我成长喜悦,不再因为有我而快乐,但看着她长大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昏暗孤独,孩子最终会以远离的方式表白。不想虚度时光,生命需要修行,我又捧回了书本,生命短暂,时间应被最高的利用。
只是不再读繁复的古文,活着已经承受太多不堪,读书随意由着自己的喜好就好。
名著,散文,诗歌,最近喜欢上了短篇小说,每一篇都夹杂温暖的故事,走过的脚步,不堪的过往,无奈的结局,或者美好的回忆。
无论什么书,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城市表面热闹嘻哈,其实心与心很远很远。躯体被禁锢在城市这个盔壳里,自己更应做自己的点灯人。
读书的切身体会,是不会失去的幸福感,冷了可以在文字里取暖,掏空了可以在文字里求知,孤独可以在文字里依靠...心有文字,灯火通明,不再抑郁漆黑。
独自在心灵的文学院里,种下一棵常青树,任它扎根无边,永无止境的追寻下去。
城市涌动的车辆如过江之鲫,高楼大厦密密匝匝,尾气和尘埃把人们包围着,时光充满了喧嚣与纷扰。
翻开书的那一刻,生活不堪的密码迎刃而解,翱翔在书的宇宙里,身旁噪音被无形的内力阻挡在外,所谓的爱怨情仇也就显的渺小微乎了。
一个章节下来,心湖似有一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荡漾开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