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周围现实的智力的和道德的评价的形成过程中,随着学生的概括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在教师的描述和解说中的任何一点点不明确,含糊和不准确的情况,都会降低少年对进一步的智慧努力的兴趣。【教师在知识的掌握上一定精准、全面、而有深度。】298
这种现象既学生的智力领域,也涉及其情感领域,所以教育者要特别细心地对待少年的精神生活。如果不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智力的和道德的评价,不是去深入钻研现象的因果联系,不是用高尚的思想的光辉去巩固崇高的情感,那么少年就会对智力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少年时期的智力活动要与道德评价,高尚思想相链接。】
少年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抱着倨傲轻视的态度,拒绝别人对他们的意识施加的影响,对自己的力量和可能性估计不足,——所有这些现象有时会在少年当中发现,它们产生的原因正在于教育者对这个年龄期的正在发展的新心灵中发生的复杂情况缺乏细心的对待。【教师要随时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敏感度和悲悯之心。初中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进行评论和辩论。】
少年的智力发展的矛盾性表现为:一方面,他不能容忍在对某种现象的评价上有不明确的和含糊的地方,另一方面,又很需要对他作出完满的彻底的说明。由于这种情况,少年本身作出的判断就常常带有极端的绝对性。我们不应该把这种现象看作是过分自信的表现,相反的少年往往是竭力地以其绝对性来掩饰自己的疑问和缺乏信心,他的感情用事有时好像在弥补和补偿自己在智力上的不明确性。实际上,少年的这种绝对性,是他想判定自己的思想正确与否的一种手段。【许多的时候,少年用一种虚张声势的外在形式来掩盖自己内心虚弱的表现。】299
少年的倔强说明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不对的,不愿意改正错误。实际上学生只是装出坚持己见的样子而已。实际上他是在加紧思考,在寻找正确的答案。对于少年的观察表明,他们对于自己的错误在内心的感受是很深的,而由于他们的自尊感的这个年龄的正在成长,所以不应该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冷静的、深思熟虑的批判【对于少年的激烈的想法,教师不应该过多阻拦和干涉】
由于思维的积极性,少年不仅竭力明显地表明他在想些什么,他的观点是什么,而且还在内心确信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正确性。正因为这样,这个年龄期,学生对于言行一致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的意见非常直率,甚至过于激烈。【少年时的学生更加的直率、激烈,他们不会伪装。】
少年对智力活动的日益增长的兴趣,不仅表现为他们渴求知识,力求找到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准确答案,而且表现为他们对现实对、思想和信念力量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社会生活的任何一种现象,少年都力求形成自己的意见和信念,他不可能也不想成为一个旁观者。【这个时期——初中和高中阶段,语文老师和政治老师就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问题,对大众关心的社会敏感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全方位的看待问题。】这样就往往导致他采取一些冒失的、未加思索的步骤,因为少年还没有检验和衡量过自己的意境和观点的正确性,就急于采取他们认为一切可行的手段去捍卫它。【少年还没有全方位考虑事情的能力,他们的许多想法是凭一时冲动,而做法的更是缺乏严谨性和周密性。】
少年思维活动的成长,表现在他们对文艺作品内容上有所变化。少年对童年故事的兴趣冷淡下来,那些虚幻的情节不真实性引发他们的警觉和不信任态度,少年对文学艺术的兴趣不断增长,其中也包括那些揭示人的思想和创造性活动的力量的认识性的幻想作品。到了少年后期即青年期的前夕,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艺术形象的概括性,他们越来越多的注意那些对真实人物(学者,发明家,旅行家,作家,画家)做出艺术描写的作品,以及描写真实事件的作品,还有许多少年着迷于阅读科学普及读物。【少年更喜欢阅读人物传记,报告文学和科普类作品。】
小结:少年时期整体对象,忽略细节。希望有目的的去做一些独立的智力活动。他们直接,激烈,做事也雷厉风行,不考虑后果。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对现实、思想、信念一个深刻的认识,关注社会问题。喜欢看传记类、纪实性文学和科普读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