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支付宝迎来了全新版本。将之前的功能模块风格进行折叠,将资金变动、朋友动态、物流信息等消息内容直接放在了首页,形成一种信息流瀑布的风格。相当于放了一个“朋友圈”。另外,还增加了“语音唤醒”和“智能推荐”功能。
支付宝在社交上面的尝试可谓是锲而不舍啊,这次支付宝加入社交的功能之后,网络上面可谓是满满的吐槽之声,先不说这次的改版带来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但凭阿里在社交这条路上的执着劲头,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有钱任性啊。
阿里屡败屡战的社交历程不可谓不艰辛,说起来也是一部辛酸史。
与新浪微博的联姻,初露阿里社交战略对的野心
阿里最早的社交梦开始于2008年,阿里巴巴先后推出了雅虎关系、淘江湖、爱逛街等一系列社交化产品,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2010年,阿里集团投入50亿元打造淘江湖,当时确实是一大手笔,最后也是无疾而终,
在2010年-2012年阿里也在不断做着尝试,从旺信到淘宝本地生活,都没有掀起特别大的水花。
2013年4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与新浪微博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将双方电子商务与社交媒体的优势完美结合。阿里自身开放了流量入口,又帮助微博平台起死回生。这样的联姻对双方都是双赢的结果。
微博在最艰难的时刻能够找到大财团支撑,无疑是雪中送炭。阿里借助微博强大的用户基数,很自然的加入社交属性。
阿里巴巴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给新浪微博带来4913万美元、1.07亿美元、1.436亿美元收入。阿里后来发展红火的微淘,淘客等带有社交产品也是在这个基础上面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通过微博,阿里获得了相当巨大的流量入口,生态环境进一步开放。
然而在16年的1月份,微博终止了与阿里的战略合作,微博在通过阿里的扶持期之后,无论是从营收的强劲,还是移动用户的增长,微博已具备造血能力。网红的兴起、短视频的出现,为微博提供丰富多样的IP生产形式。
但是,阿里由自带强大的商业营销基因,走到哪儿到会成为一票淘宝卖家的营销战场,过犹不及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毕竟微博需要对自己的用户负责。阿里被摒弃也是情理之中。
来往是阿里对于社交领域最失败的尝试
与微博的接触过程中也使得阿里积累了很多的社交方面经验。从而萌生了自建平台的概念,于是乎,一款与微博分庭抗礼的产品——来往就此孕育而生,来往一出生可是大有“杀到企鹅家”的气势,来往出现一个月时间,阿里就宣布用户注册突破一千万,同时来往的阅后即焚,邀请各类名人入驻的扎堆功能可谓是实实在在的让来往火了一把,来往当初叫板的可是从微信嘴里掰开30%-40%的市场份额。
战火烧到最后,微信和阿里之间互相屏蔽了对方的外链,这事相信我也不用多说了,到现在为止两家依然如此,笔者想尽各种办法想找到目前为止来往的用户活跃数据,可惜网面上找不到,只有一一条信息,在14年中旬的时候有传来往的月活跃用户只有50万,无论这个数据真实性如何,但是跟微信当时月活跃量5亿左右的身段相比,来往的数据都是无法直视的。这款更像是基于赌气而来的产品对于阿里的社交战略企图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究其原因,笔者也是试着分析 一下,阿里与腾讯最大的不同就是阿里的社交内核永远基于电商,这是阿里骨子里面透出来的气质,在来往火热的时候阿里人还在犹豫要不要推出支付功能,与淘宝等平台进行互联,然而产品一旦打上阿里系的标签,淘宝商家们早就望风而动了,使得阿里无论如何自说自话,嘴上不同意,身体却很主动。
于此相反的是这个时候的微信推出的微信支付功能,微信红包简直引爆了当时的移动支付年
。加上各大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阿里总是感觉自己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做自己熟悉的事情,用自己擅长的手段去做社交
不要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面花太多力气,这应该是阿里最深重的反思吧,总算是学到一招:能够花钱解决的事情就别自己瞎耽误工夫,阿里从15年到如今,一直用金钱来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由自建平台改为合作共赢,融资收购,对于阿里人来说更加的得心应手,于是乎,15年10月左右,收购优酷土豆。高德,UC等也是先投资试水,再进行全资收购。阿里逐步建立自己的移动生态体系,而不是单单将宝压在移动社交领域。BAT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疯狂的圈地行动。
目前为止阿里在社交方面最为成功的尝试目前也只能说是钉钉了。由来往团队打造的,但是钉钉定位企业通信应用,对于企业级的用户体验来说,阿里还是很容易抓到痛点的,钉钉所推出的免费电话等功能的推出也是瞄准了企业应用市场的缺口,即现有大部分的企业通讯应用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同时存在着成本高昂的风险,钉钉的出现对于企业建设,员工信息交流,企业价值的引导都是相当正向的,职场类应用可不仅仅只有吐槽一条路可以走的通。
阿里可谓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在社交方面进行了一场曲线救国。钉钉企业机构用户数量已达150万,算起来也是一个不错的成绩,钉钉这招还是走的很稳的。但是微信企业号用户数量已经突破2000万,由于基数大,阿里的这条路其实也不好走。
支付宝的不断尝试,不断失败
阿里的不甘是所有人都能够看得出来的,毕竟依托于社交而起的微信支付,严重威胁着支付宝的江湖地位,现在支付宝的江湖地位全靠淘宝天猫等阿里系平台和应用进行支撑,如果仅仅作为工具类应用存在的话,随着日趋多元化的市场格局,支付宝万一哪天被颠覆了也不是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且现在也越来越有这样的迹象,外有来势汹汹的GOOGLE PAY 内有虎视眈眈的微信支付和百度钱包,京东钱包等等。
阿里只有将自己的命脉多加几重保险,才能够在这种风云变幻的市场里面多一些立足的资本。
其实支付宝在社交方面的尝试不可谓不小心翼翼,2012年开始,支付宝逐步整合线下城市资源,将交水电费,手机充值等服务整合进入支付宝,接着引入O2O商家服务,随着阿里版图的不断扩大,支付宝与美团等阿里系产品进行生态上的互补之后,这才缓解了支付宝在流量上面的尴尬。这就是为什么支付宝要将口碑外卖作为支付宝中如此重要的板块存在的原因吧。
O2O市场,对支付宝来说,简直是关乎未来存亡的流量入口。
新版支付宝最大的改变也就是介入附近的概念,这是一个将O2O的概念发挥到极致的设计,经过前期支付宝对于线下资源的积累之后,目前给予O2O更加重要对的流量入口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点无关于社交,就是阿里的战略布局,跟社交相关的朋友功能,也是建立在各种金融应用之下的社交关系,其内核还是商业属性,
你会发现,朋友栏目中的服务窗和支付助手 已经各种企业号还是在朋友关系中的最顶端。其实也符合如今支付宝的思维逻辑。
我唯一不能理解的是将购物信息等信息流的形式进行展示出来,这也是大众吐槽最多的地方,在进行过频繁的扫码支付,充值,转账时,这类信息的曝光是不是对用户产生不舒适感。支付宝对于这方面还是需要考量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