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公司与企业对立&化解对立。

作者: 半鲜刘小原 | 来源:发表于2018-07-21 13:00 被阅读23次

    改革开放40年,计划经济的任务完成,市场经济上马,催生了许多的私人企业及独立思想,同时在这个历史契机中,也出现了很多设计公司,可惜,设计公司一直把自己放在了企业的对立面,不知道吃了多少亏。

    放在对立面&放在同一战线,都没有对错,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冲破相互不被信任的枷锁,来实现共同的胜利。

    面对超大设计公司,企业相对会愿意倾听,原因很简单,超大设计公司仅在咨询环节耗费的精力和财力,就足以让企业感受到这份专业精神以及求真的态度。一个咨询团队10人足以拿下企业首脑及其管理团队。

    而面对一般设计公司,即便已经非常专业,企业还是会带着防备心理与之谈判,首先是人员的不对称,小设计公司三五成群,一般企业仅管理层就十几乃至几十号人,这些人都有同一种企业精神,同时也具有个人情怀,所以在信任比例上,小设计公司往往不具优势,5个人和30个人的思维对撞,是1比6,可以想象,小设计公司,仅在前期使得每6个管理者相信自己一次,就要耗费很大的精力。

    所以,我们需要搬出很多奖项证明自己,需要很多案例证明自己,需要很多口碑证明自己,通过以上种种途径都可以印证一个公司的可信度,同时也是我们存在于创意领域,建立合作基础的载体之一。

    相交于大型创意公司,面对企业的态度正好相反,他们和企业的关系由先向企业售卖,转换为企业自发向之购买。

    首先梳理一下【设计】的着力点

    首先服务于人,然后服务于社会,进而服务与企业,最后才是服务设计本身。

    但是,在商业活动中,这个顺序被打乱了。

    有以下几种情形

    1.先服务与自己,做出很多高大上并古怪的设计,满足自己的艺术喜好,不管别人接不接受,先让自己接受,结果是叫好不叫座。

    2.先服务与社会,没有创新意识,将同质化设计进一步推向高潮。

    3.先服务于企业,一种是把自己放在企业的对立面,想做出符合市场的产品,一种是把自己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由企业主导自己进行创意工作。

    4.先服务于人,这一点我几乎无法用一段话语解释,因为这几乎不是设计师能做到的,而是历代发明家,比如瓦特,爱迪生,莱特兄弟等。

    今天,我想着重说一下第3点,为何先服务于企业。

    企业是怎么诞生的,我想企业家比研究者更有经验和发言权,我们无需赘述。

    设计公司的诞生也有机会因素,因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以及研究人员,所以大部分企业,会想把设计,包装,营销这一部分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司以减轻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作为设计公司自然就扮演了为企业出谋策划的角色,同时,可以不用局限于一家企业,而可同时服务多家企业,这个时候也诞生了很多垂直设计公司,例如专注服务餐饮企业,专注服务农牧企业,专注服务电商企业。

    先服务企业这个逻辑几乎是十年前无法打破的一个魔咒,因为互联网不够发达,信息闭塞,人们获取商品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无非是通过报刊杂志,企业广告,人嘴相传等途径。

    所以,这个时候,作为设计公司而言,为了在这个环节存活下去,提高竞争力,就只有做出相对的妥协,企业主导着消费者的思维和行为,那设计公司也就需要被企业主导,提供给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然后通过企业把理念传达出去。

    这个时候,设计公司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企业服务,一方面企业和资本是强大的存在,另一方面,设计公司不具备生产能力,必须和具有生产能力的一方结合,从而造就出那些为人称赞的产品,企业从中获利,设计公司体现出价值。

    好景不长,互联网的普及,在无声中打破了这份宁静,信息被快速送达到每个地方,人们的交流更加频繁,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断提高,依靠某些企业提供的单一信息和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在这种变化的驱使下,使得一部分设计公司站在了企业对立面,因为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自身都慌了神,不知道怎么快速适应新变化,设计公司自然也难免被剖离,进行新一轮的进化,这种进化不仅需要强大自身,也需要与新的企业进行匹配,所以,在这个纷杂的网络世界,信任危机提早出现了,错乱的匹配,妥协的匹配,政策的匹配不计其数,结果也非常错乱。

    也有一部分设计公司继续躺在企业的温床里,现在过的还好吗,估计裁员和转型是在所难免了。

    设计公司把自己放在企业的对立面,到底是明智的还是傻瓜行为,都不好下定论。

    要知道,设计公司的目的无非两个,名和利,为了名不能做出愚蠢的设计,为了利又不得不服从企业的安排。

    况且,很多企业并非扁平化管理,设计公司很多时候接触的只是一个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是基层,这个时候,信息转化是非常困难的,为了把一个理念传导上去,中间不知道要耗费多少口水和请客吃饭。

    如果没有使得这位管理人员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无法把真正有料的东西传达至企业上层。

    所以,有的设计公司已经提出一种理念,不是企业首脑或首脑级别的人员来谈判,此案不予打理,不与核心人员沟通,就很难将发力点集中在事件本身。

    在企业中,高层制定规则,中层执行规则,基层服从规则。

    大企业有自己独立的品牌部门,招聘的人员也是有过多年设计经验者或者毕业于艺术大学的优秀人员。

    其他企业也有自己的独立部门或者安排个别人员来管理企业外宣事物,市场部,企划部,宣传部,名头不少。甚至有的企业安排行政人员来承担企业对外宣传工作的事物,有的安排前台,更有甚者是企业主自己承担一切宣传工作,对任何公司都抱以质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我想这应该是自身的修为不够。

    从这一点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越是大企业越是重视形象的包装,并会安排专人管理,再往下的企业就显的比较随意,甚至不安排,由一些比较闲的员工代为打理。

    由此可见,对自身的设计需求不重视,也就不可能重视提供这种需求的设计公司。

    把自己放在企业对立面的设计公司,被企业恨透了,因为他们总是不能按照企业制定的社会规则去合作,总是用自己的理念去影响周边,对于企业来说,认为自己更了解人类,所以,设计公司是他们的经营工具。设计公司则认为自己更了解设计和人类,企业是他们的作品。在这种矛盾下,很多价值被无情的埋葬,也就出现了很多错位行为,要不是企业骗稿缩减成本,要不是设计公司骗企业一锤子买卖。

    再说一下把自己放在和企业同一战线的设计公司。

    如果真的在同一战线,我想那一定是理念相同,资源同享,懂得尊重市场的两伙人。他们相互信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甚至相互改造,才得以一同繁荣。

    有人说区块链可以解决人与人信任的问题,用区块链技术来监督人的行为,不管好不好用,我觉得这起码是一种好的反思和实践。

    人,的确是要管理的,回到我最初的话题,设计为谁服务,其实,最终也是人。

    不管是消费者,企业,设计公司,所表达的都是立场和利益,你选择相信什么其实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认知,你选择一个看上去厉害的公司但是没有获利是你的选择问题,你选择一个看似没用的潜力股然后大获成功是你的眼光独到。

    别人无法帮你做决定,所以,合作与信任无非是在一段时间内找到理念相同的人,懂得相互的作用和自己想要达成的目的。

    贾跃亭事件给人们再一次敲响警钟。

    当你和一个事物站在同一战线,就意味着你必须承担他所有的好与不好。

    当你站在一个事物的对立面,就意味着他所有的好与不好都与你无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设计公司与企业对立&化解对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rh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