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何种设计从业者,工业方向,建筑方向,程式方向,还是平面方向,你或许都频繁的遇到过一个场景,就是改稿。
改稿为什么会如此盛行,原因之一,改稿是一个可视化的过程,主客双方都能够参与,视觉非常直观,所以,作为客方,可视化带来了无限低廉的思考成本,比如,客方不喜欢某个元素,换一个自己喜欢的,可视化就能赋予他这种便利,他可以指挥设计师随意挪动,而不去过多考虑这种挪动是否触及到专业的不确定性。成本低廉带来的修改便利。
今天我想说的不是改稿,这个话题被我们圈内的人已经丑化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以至于提起这个词,就能激起数以万计从业者的怒喷。
今天,我想说的是设计可视化带来的利和弊。
先说【利】
设计可视化,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比如我们看一段数据,不喜欢看excel表格,因为大部分人对数字不敏感。但如若一份数据单,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可能很多人就会感觉一目了然。
笔者猜测,这可能与人类创造文字之前的历史有关,我们天生认识很多形状的物体,我们也认得很多颜色,但唯有文字出现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并且需要后天培养,他是我们通过对自然的认知所创造的一种公共编码,并且我们需要掌握这种编码的千万种组合,对文字编码的过程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成本的。但从直觉上来说,图形和色彩的理解过程似乎要更快捷一些。
所以,可视化思维正好迎合这个痛点,数据可视化,界面可视化,操作可视化,逻辑可视化,情节可视化。
那么我们常见的可视化软件有:PHOTOSHOP,3D MAX,Auto CAD等等。
开发软件的厂商为什么要不断将可视化推行到目前的高度,一部分原因是需要让技术普及化。从前,软件运行依靠的是对计算机发动指令,操作员需要记住一大堆的指令字符,在需要执行的操作上输入相应的指令就能运行该操作。在技术进步的今天,人们对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要求更高,就需要将原本复杂的操作,需要人脑记忆的指令,简化到一个图标上,鼠标的出现正是为了让人们能在可视化界面上随意的点击。
所以,一个操作的运行从“发动指令”到“点击图标”,这是革命性的改变。
好,回到现实中,为什么我们遭遇到客户不断提出的修改要求,问题来了,客户懂得操作指令吗?显然不懂,客户懂得设计理论吗?显然也不是特别通晓,但为什么他可以对项目的操作进行非专业的指导,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可视化操作,一切是肉眼可见,可快速理解的,所以才能以最短的时间不断的发出指令。
所以,在这里,我想提及一个观点,厂商将软件做的更加快捷便利是为了满足开发人员,设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把时间用在创作上,而不是浪费在记忆指令上。
但,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可视化界面普及的同时,也为客方提供了这种便利,修改变得容易。
当然,修改的目的是让物体运行机制变得更好,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的支撑商业模型。
再说【弊】
而,我们很多客户却将修改视为一种实惠,能修改100遍的比能修改50遍的公司更实惠,这实在有悖正常的公司运作。以耗费服务商的精力和时间为乐,将耗费时间精力视为努力的过程,实为本末倒置。还在用时间换取钱的公司,也该醒醒了,你修改的再快能快过人工智能吗?你1天能出30个稿,不好意思,这只是人工智能1分钟的工作量。顺应时代的发展,看清脉络,比瞎忙活强。
【设计量化带来的价值:修改1万次都值得】
我们都知道小米公司的成功,很多人只知道小米便宜,好用,实惠,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归结到一点上,小米公司做的仍然是大众化产品,大众化产品是将目标人群聚焦到一个点上。大众化产品需要设计吗?更加需要。
小米在自己的研发上一定也走过弯路,但是他们绝对不会用走弯路来证明自己错而去走弯路,走弯路是经验不足造成的,而不是故意为之。
他们更擅长在自己的研究室就把所有可能都尝试一遍,也会把所有不实际的东西直接扼杀在实验室,为什么?
因为,一款万众期待的产品一定是打造给万众的,而不是张三,李四等个人,他不是一部恐怖片只适合极少数人,所以,再大的研发成本和精力都是值得的,一款手机一旦定型送往工信部门审验,到投产,再到销售,它所面对的是数亿级的用户,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最具价值的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就变得极为具有价值了,任何的修改,任何的尝试,任何的错误,任何的一点点进步,都是值得的!扼杀在实验室的东西非常多,原因是他很优秀,但他还无法面对万众期待这个场景,万众期待就是“高性价比”
如果让一个设计师为一个人打造专属手机,设计费是100元,我想几乎没有一个设计师会接这单生意。
如果是为100万人设计一款手机,你想象一下,这个设计的价值是多少?1000000X100=100000000,一个亿!仅向用户收取的设计费就达到一个亿。当然,为了让这款手机更具性价比,小米可以把这一个亿,再砍掉一半,对外界说是投入5000万设计经费,也够吃瓜群众惊呆了吧。
请记住,这5000万是平摊到1000000用户身上的,每个人为设计支出的费用只有50元~。
所以,为什么各类设计行业过的如此幸苦?因为我们不是把自己当作创作者去服务大众,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家丁,只服务某个公司或者某个客户,这就像某平台宣传自己有200万服务商,但是返过来想想,平台有多少需求呢?怕是一天给1万个需求也不够满足这200万人吧。
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1:200,1是客户,200是服务商,能不幸苦吗
【反思】
做点实在事情吧,结合我们多年的设计经验和设计能力,去打造属于更多人的产品,从前,我们聚焦于企业老总,只要满足这一个人,那我们就成功了,也顺利赚到了。但是,赚一个人的钱,即便他非常有钱,他能给予的,也非常有限。
现在,我仍然需要这样的老总给予赏识,双方在多个层面进行结合,也就是联合创造,不在单纯是为了赚取合伙人的经费,而是需要与合伙人在同一水平面考虑问题,用设计解决更多实际的问题,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