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年中山大学袁伟时与北京大学尚小明二教授,关于孙中山是否在与袁世凯的较量中不知妥协一事,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甚至发展为破口大骂。其中关于“宋案”赵秉钧是否为“杀人罪犯”之问题,被北大尚小明教授抓住,做了有力的批判。尚小明先生自己的研究结论是国务总理赵秉钧不是杀人罪犯,所谓“政府最高官员与杀人罪犯密切往来”是子虚乌有,并进而对另一相关问题做了批评。
他说:“在他看来,‘遵循依法追究的原则,案件本身固然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袁世凯在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下被迫批准赵秉钧辞职,不就是证明么?可要命的是,袁先生的这个有力‘证据’,不过是他虚构出来的”。
又说:“从‘宋案’发生直至‘二次革命’爆发,何曾有过袁世凯在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下被迫批准赵秉钧辞职之事?我们只须认真翻翻《政府公报》和当时一些报刊便可知道,赵秉钧于‘宋案’发生后,为自证清白,曾屡屡提出辞职,可袁世凯的态度很明确:请病假可以,辞职不准!于是,我们便看到赵秉钧遵从袁世凯的意思,一次次续请病假,并以病体未复为由抗不到案,最终拖到‘二次革命’爆发,‘宋案’不了了之,袁世凯这才允许失去‘挡箭牌’作用的赵秉钧解职。”
我并不想证明赵秉钧就是“杀人罪犯”,我感兴趣的是,袁世凯“被迫批准赵秉钧辞职”是否是袁伟时“虚构”出来的?
在尚小明的反驳中,首先说,“从‘宋案’发生直至‘二次革命’爆发,何曾有过袁世凯在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下被迫批准赵秉钧辞职之事?“可是从尚小明所引袁伟时原文看,袁并没有限制时间是”从‘宋案’发生直至‘二次革命’爆发“!尚小明虚晃一枪,想要造成袁伟时基本史实错误的假象。
下面的逻辑更加奇怪了,赵秉钧一次一次请辞,袁世凯不答应,这不正表现他不愿赵氏辞职吗,最后顶不住压力,要辞去赵秉钧,不正是“被迫”吗?所以,尚小明的反驳究竟逻辑何在,也是一疑问。尚小明的反驳不仅没有驳倒袁伟时,反倒从另一方面充实了袁伟时的论证,这是袁先生会吸星大法吗?
当然尚小明对袁赵关系有自己的解读,说赵秉钧是袁世凯的“挡箭牌”,“‘宋案’不了了之”,“挡箭牌”不再起作用,所以可以抛弃了。可是“二次革命”不正是以“宋案”为口号,揭竿而起的吗?“宋案”固然因为袁派的阻扰及袁孙的决裂,而搁置起来,可是战争不还在继续吗?人们不还在关注“宋案”涉案人员的下场吗?怎么“挡箭牌”就不起作用了呢?
而尚小明说,“袁先生连‘宋案’的这些基本史实都不清楚,却振振有词,大发其谬论,实在有些匪夷所思。”,“基本史实”究竟所指何事,如果是二次革命前,袁世凯批准赵秉钧辞职一事,这恐怕是尚小明栽赃,如果是是否“被迫”,则纯属对当事人袁世凯心态的推测,是对史料的解读问题,而不是“基本史实”是否清楚的问题。
历史研究要注意对史料的把握,可是研究者却不能被史料牵着鼻子走,逻辑是自己的,判断是自己的。如果不能自主的掌握史料,理解史料,钻在小问题里出不来,反而想用小材料来解释大问题,这是所谓“专业”的自负,若再以自己一偏之见当作了史料本身,来批评他人的“不学”,就更是贻笑天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