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电影可以从二十年代算起,专门拍武侠电影的导演在胡金铨之前也还有几位,但自胡金铨出后,一切武侠电影和导演都被他的光芒压住。他是第一个使中国武侠电影获得国际声誉的电影导演,也是使武侠片获得除票房以外的最高成就的艺术大师。
我不是盲目的怀旧主义者,我并不认为什么都是越老越好,但我又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武侠电影从胡金铨以后,一直在走下坡路。
大师胡金铨从和他同时期的张彻,到七十年代以后的楚原,再到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徐克,武侠电影在艺术上步步下行。下行是必然的,因为起点太高,但这下行之势竟如此坚决,自徐克以后,连票房也辉煌不再。直到最近大陆出了个徐浩峰,似乎能接香港武侠导演们的班,挑起这个时代武侠电影的大梁。
比较起来,徐浩峰的电影还是不错的。据说他对功夫、兵器都有研究,所以能拍得比较有实感,不用花哨的特技来拼凑画面。又因为他知道些武林密事,能用传奇故事的叙述手法来拍电影,也显得有点特别。
于是有人就开始盲目吹捧了,例如豆瓣上一篇文章,拽着一口术语对徐浩峰大吹大擂,说徐浩峰继承了以胡金铨为代表的美学传统。甚至徐浩峰自己在采访中,也说过自己“私淑”胡金铨。但在我眼里徐浩峰与胡金铨并不不相同,全不是一码事。
一 语言
作为电影语言的镜头,我没有能力去评断,但人物的语言,我们却应该认真说说。
徐浩峰对人物语言是有自觉意识的,他大概也对一般电影中冗长的废话有些反感,所以他的人物语言力求简洁。不过简洁也得有度,像徐浩峰电影中人物的语言,就显得弄巧成拙。他把人物分成两类,但凡较重要的角色,说话必定是没主语,没宾语,几个字地往外蹦,只有不重要的角色,或者有点戏份但主要任务是负责搞笑的角色,才能有资格说正常人的话。
徐浩峰之所以让他的角色们不说人话,是为了突显他们的高深莫测。但高深莫测应该是靠语言的内容来体现,而不是靠词语的数量。基于同样的目的,他还喜欢让重要角色讲点文言,让非重要角色说白话,可是徐浩峰的古文素养显然不足以支撑他这一想法,以至于角色们绷不住的时候,就跳出来非常现代的词汇来,令人时空错乱,啼笑皆非。
他对胡金铨的电影有一个批评,大致是说胡电影中的人物喜欢用老北京人的口气,而这种讲话方式在他看来是啰嗦。其实这正是胡金铨的高明处,只有把人物生活化,让他有比较真实的现实思想和行为,才能使人物形象立起来。但胡金铨又不尽是口语而已,他的台词虽不一定如徐浩峰式的简短,但处处埋着伏笔,一句有几句的意思,只是徐浩峰没那眼力就是了
二 功夫
既然是武侠电影,对于武功就不能不加以表现,但怎么表现却是一个大问题。
在李小龙的时代,是有真功夫做底子,几场漂亮的功夫就撑起一部电影。老实说,李小龙的电影除了功夫真是一无可观。
李小龙是一座大山,挡住了一大动作明星,成龙、洪金宝等只有另辟蹊径以滑稽的动作设计取胜,也创造出一种特色。
但李小龙,成龙都还是在武打片,动作片的圈子里,并不属于真正的武侠片。而武侠片中的大明星如王羽、狄龙、姜大卫也并不能有什么个人特色。
徐浩峰电影《师父》徐浩峰舍弃了蒙太奇的剪辑方法,改用长镜头,使画面更具实感与张力,确实为电影武打开了一路。不过问题仍然有,《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中的于承惠是武术名家,但主角宋洋却没有什么武术功底,因为演员武术素养的问题,在长镜头的暴露下有时会也会露怯,不能尽善尽美。这样说似乎过于苛刻了,回头再看胡金铨,就可以清楚发现他们在武术审美上的取径显然极不相同。
胡金铨的电影,动作的方面不很突出,早有人指出,胡金铨电影的武打动作都是京剧打法。不过胡金铨却又能从京剧中找到另一种方法,把这路京剧打法做得登峰造极。
京剧是舞台艺术,一切动作都在一个有限空间里完成。胡金铨从这里得到灵感,所以他通常使矛盾爆发在一个特定的封闭环境中,再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展现角色的心理。从全局着眼,考察人物的进退攻守,这样就能使观众的心理,被牢牢掌控在导演手中。在他那里,功夫并不是用来吸人眼球的东西,而是通过环境爆发出更为强大的艺术力量。
更为高级的做法就是通过排兵布阵来打击对手,这仍然是把武打放置到环境中去,不过它更突出人物的计谋,而不是武功的高下。这种以少数人战胜多数人的智慧,是现在好勇斗狠,善呈匹夫之勇的武侠电影无法领会的。《龙门客栈》、《侠女》都是运用阵法的典范之作,可与黑泽明的《七武士》媲美。
胡金铨《龙门客栈》这需要高度的宏观思维以及强大的调度掌控能力,但徐浩峰显然缺乏这种能力,所以他的电影中的武打场景,通常不会出现很多人的打斗场面,《师父》做得比较好,但仍然只是过关闯将式的流水打法。
三 情节
徐浩峰在《师父》之前的两部作品和《师父》很不一样。《倭寇的踪迹》的时候,徐浩峰只是拍了一个很小的故事,不外两条线索,一条主线是梁痕录要在四大门立门派,传戚家军刀法,另一条是裘冬月和妻子以及郄佬之间的恩怨。本来徐浩峰可以精雕细琢,做成一部好作品,却生生给弄得不着四六。
《箭士柳白猿》相比要好些,但仍然在结构上犯交代不清的问题,很多技术问题也把握不好,除开打斗还不错,仍然很粗糙。
接着就是陈凯歌的《道士下山》,这部电影改编自徐浩峰的小说,并且徐还担任了《道士下山》的编剧。《道士下山》最严重的问题是情节穿凿,而《师父》所犯的错也是在这上面,这是陈凯歌影响了徐浩峰吗?以为情节越离奇就越是好电影,这想法本身就错了。
他们都没有胡金铨的耐心,胡金铨总能把该有的戏艺术化地做足,然后才会转折,只有把每部分戏做足,转折才会有力量,否则只是噱头。
四 演员
在他前两部电影中,除于承惠有点名气外,其他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演员,这当然是成本决定了的。但徐浩峰选演员的本事似乎也有问题,或者说,他心中设计的形象本身就有问题。就宋洋来说,语言机械,表情僵硬,动作古板,他不是去塑造人物,而是按照导演的要求去绷出一个人物,仿佛不如此紧绷就不能显得他武功盖世,智力超群,好像一笑就成了凡人。
如果我们追问所有问题的本质,那么可以归结到两个方面的原因:艺术手段的不成熟和作品价值内核的缺失。关于第一个方面,我们看到徐浩峰一直在进步,我也相信他会越来越好。关于价值内核的问题则需要重点剖析。
胡金铨的电影一向是善恶分明,忠奸对立的,这是大众艺术的传统,胡金铨未能免俗。照徐浩峰的说法,这从他老师那一代人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满足于这种脸谱化的表达。这是时代意识促进了艺术的进步,能够自觉遵守更为高级的艺术准则,这当然精神可嘉,可是徐浩峰做好了吗?
胡金铨式的传统策略是以价值内核带动情感机制,鲜明的价值观会带动观众的情感。胡金铨的价值内核是侠义精神,张彻的价值内核是强烈的兄弟情义和刚烈残酷的个人英雄气质。
徐浩峰关注武行,尤其注意分析其社会阶层状况和行业特征。可是这并不能构成一个电影的主要内容,除非他下决心拍一部现实主义的旷世奇作,否则这些都只能作为导演的素养和表现的手段。徐浩峰太爱武林,所以把自己的一点特殊情怀和怀旧情绪无限放大,充满了他的电影。
《倭寇的踪迹》价值内核是传播武学,这属于行业的特殊情怀,本身就很难调动观众情感,而在表现时又被荒诞的打斗情景(一个外国女人凭高手一句话可以打败数十武林高手,)掩盖,《柳白猿》则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内核,主持公正的柳白猿本身就不够公正,他们看重的不过是一些行业伦理和规则。到《师父》则蔓延着一种奇怪的怀旧情绪,而这怀旧与观影者全不相干。
我讲价值内核,只是作为武侠片这种中国特色的类型片的艺术策略来讲。并不是非要不可,比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就是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纷争来取胜。
但是他似乎没有王家卫的天才艺术感觉和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所以他的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用一个传奇故事,来展现他想还原的所谓历史真实的武打场面。人物自然也就失去主心骨,没有真正可以站得住的艺术形象,情节也就可以心随意转,尽可能波折离奇,来拼凑一篇故事。
不过徐浩峰还年轻,看上去显老,其实四十多岁正当年,而且他不是一直在进步吗?我也期待,期待他真能有一天和胡金铨并肩而立。
网友评论
《师父》的成功,演员帮了很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