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河南成长书院开讲第二天,上午是由贲友林老师分享。
贲老师围绕自己的一节《常见图形的面积(复习课)》为素材,讲解了从2001年初讲,到2012年第二次讲,再到2022年第三次讲同一节课为主线,为老师解答每讲一次这节课,自己设计的变化变化情况。
初次讲,贲老师回忆单单教学课件都用了一周的时间,还是请了三位信息技术老师,克服重重难关,终于把课件设计近乎完美的。听完后,贲老师问听课老师,大家认为这节课即使放到现在,认为这节课是否有需要变化的,大家时候有什么意见,放到现在这节课是否过时等问题。90%多的老师都回答,即使这节课放到现在依然是一节很了不起的课,毕竟当时贲老师可是参加的国家级赛课一等奖。我个人感觉那节课确实也没有需要什么变化的,课件设计的非常精美,很多操作即使放到20年后的今天我认为应该也有很多老师不会设计。然后就是整节课的设计我认为也是完美,因为整节课毫无拖泥带水,可以说层层深入,带领学生掌握那节课的重难点,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在练习环节,贲老师设计出来的几个题目也是当时的首创。
再次讲(10年后),贲老师已经由“讨好”评委和听课老师转为以学生为主体了,通过课堂前侧,课中生成为素材,尽可能的让学生来回答,让学生积极探讨,这在当时也已经是很领先的教学理念了。记得我刚做老师时,几乎每次公开课,学校老教师评课都会说,整节课你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老师素质很高,毕竟本科毕业呢,但是整节课眼里没有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反馈等问题。贲老师早已有了这样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2022年第三次开讲这节课,更让听课的老师大开眼界。因为学生已经完全放开,整节课都是学生在讲,老师就是整节课的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时候就看出来贲老师的教学理念“人人为师个个向学”。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贲老师在教室里准备了一个抽签瓶,里面有全班学生的学号,当抽到一个学生时,假如小组内不是全部举手的话,那么这个小组就失去了回答问题的机会,我想这个环节体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当一个小组上讲台之后,小组成员的分工也是相当明确,有详解的,有板书的,有解答同学疑问的,有作图的,有补充的……可以说这个小组就把整个课堂掌控了。当然,并不是说学生就会把整节课顺下来,当一个问题结束以后,这时候就是老师要上场的时候了,此时教师就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换个问题继续探讨。
贲老师的课从一开始的关注自身的课,也就是关注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的感受,到关注学生的感受,到最后由学生撑起整个课堂,这恰恰是我们所有老师需要修炼的,需要学习的。我想不仅仅是这种模式或者说学生需要培养,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理念需要培养,先有了这样的理念再去实施课堂,我想不久的将来,整个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思维自由的天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