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在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在2016暑期高端研修班又一次见到了贲友林老师。只是期待能再次见到他,再次听他的课,听他的讲座,却没敢奢望能做他的学生,能有这次手把手教我们的机会。本期研修班由贲老师担任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小学数学班导师,我们充满了期待!贲老师带来三节课和三场报告,犹如一顿大餐,给我们带来了足够的营养。与贲老师朝夕相处,互动学习,对他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多的认识。
他与写作为伴,他为学生而写。在报告中贲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26年前,在农村学校执教时在学生图画本上记录的课堂随笔,学生对“播种机作业宽度”这个概念陌生,之后他想到用黑板擦擦黑板的动作形象化解了这个陌生的概念。贲老师说起初只是把得意变成了写作的冲动,他说第一篇文章就这样意外发表了,但是我们都明白,这绝不是意外,因为他有一颗关注教育、关注学生的心。就这样,贲老师坚持每节课都写反思,不断的思考,不断的积累,2002年出版了自己的专著《此岸与彼岸》。贲老师用文字记录自己课堂的亮点、败笔、意外,他说自己只是记录了课堂上好玩的片段,他说文字是记忆的保险柜,他鼓励我们且行且思。在第二天报告中,我们才得知,贲老师的第一本著作其实是为学生而写。他总是在课堂上扫描下学生的“奇思妙想”,并鼓励学生老师将原文呈现他们的作品。与其说贲老师出的是自己的著作,不如说是在记录学生的成长更贴切。
他总是“忽悠”学生,自己“偷懒”。在贲老师《乘法分配率》的课堂上,一位男孩踩着凳子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这位男孩子不是随意指定的,而是贲老师奖励他才上去的,因为这位同学是第一个给前面发言的同学鼓掌的,贲老师是奖励他注意倾听别人发言、乐于为同伴喝彩的好习惯。这位男孩被贲老师“忽悠”的很骄傲,其他同学也格外羡慕。
不用给学生制定严格的规定,也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贲老师只是用某一个同学的表现给全班同学一个“标准动作”,大家已经非常明白怎样去学习。于是,再有发言精彩的学生便会主动鼓掌肯定,比此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同伴发言是否精彩,只有专注的听才行。贲老师这招可谓一箭双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