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着《傅雷家书》,突然起一个念头,可不可以做一个有关父爱的群文阅读呢?我们教材中不缺乏母爱题材的,但是真正的父爱,除了一篇经典的《背影》外,我们确实找不出其他的了。
想想,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几个文章来评一评父亲呢!
最权威的父亲
对于家长制的父亲,印象最深的可能是鲁迅的《五猖会》了。眼看着孩子满心欢喜地想要去看五猖会,可父亲一句要背完《鉴略》才可去,一家人没有一个敢于反驳的,大家都期盼着鲁迅能快快地背诵好,一家上下都在等着,这就是家长制的权威。在这样的权威下,小时候的鲁迅看到父亲肯定是害怕的,有点像贾宝玉看到贾政,怎样都会出错。
因此,最后的最后,当鲁迅当父亲后,他写到: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
这样家长制的父亲的近代小说中比比皆是,《家》中的父亲也是。
最遥远的父亲
最近看到一则小文,说父亲是天上的一片云,离孩子是那么远,孩子只能感受到父亲的存在,平常的日子是触摸不到的,只有到了孩子犯错了,父亲才从天上下凡来诘责孩子。其实很多家庭的父亲都是这样的。
胡适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神一样的大将军,来去都跟着贴身的侍卫,就是没有家人。而自己一犯错,就会被母亲哭着说是倒了父亲的牌子。在胡适的《四十自述》里,父亲给他童年的印象就只是一个称号,是母亲的神,而从来没有跟父亲有亲密的接触。
最感人的父亲
如果要评最为感人的父亲的话,朱自清的父亲肯定难以逃脱的了。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个普通的父亲的背影在儿子的眼中、文字下,被勾勒得惊天地泣鬼神。这里的感人其实更多的是朱自清自己长大后对以前父子过节的惭愧,一个男子的细腻情感,让我们深深动容。
其实,细腻的情感,女作家更有体会。
如舒婷的《我很惭愧,父亲》里,父亲的一个细节,就能感动我们:
有次文章写一半,挂电话问父亲,“及笄之年”是几岁,父亲回答了。电话放下十分钟,父亲抱着大《辞海》来我家,再跟我说“弱冠”,说“而立”,顺便摇头说我“家学不足”。
我很是惭愧,父亲。
最会教子的父亲
这个父亲无疑要给傅雷了,小到孩子去做客时,大衣挂了后要记住围巾也要挂好,手不要插在兜里,大到孩子参加世界钢琴比赛应该要做哪些准备,待客、感情、学业、技术、做人、诗词……对孩子的指导无所不包。更厉害的是不是如妈妈般的哆嗦唠叨,而是朋友似的谈心交流。
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傅雷是确确实实将儿子当成了朋友,自己生病了,腿伤腰痛时并不像其他父亲一样地隐忍着报喜不报忧,而是直接地吐露,这样父亲,儿子当然也会将自己的痛苦陈述出来了。自己在音乐方面的困惑,他也能向孩子求教,如弹琴到底要不要看谱呢,没有权威,很是亲近,谈得虽都是生活、思想的琐碎,并不那么感人,但是让人温暖的一个父亲。
每个人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父母,也许是权威的,也许是遥远的,也许是温暖的,也许是亲近的,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父子缘份,而我总感觉父亲的感情如冰山,呈现在海面上的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还是在海底,也许只有子女才能感受到这海平面下的宽阔。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