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果子小七
日更近六十天,无论字数多少,文章质量如何,几乎天天更。当然每天更不代表每天都会把文章公开发表,很多写的“不堪入目”的文章被自己掖在私密文章里。
那些用一个小时才难产出来的文章,出生时,连自己这个‘亲娘’都不免嫌弃,更别说让别人去看了。然而我依旧每天‘舔着老脸’写着连自己都看不下去的文章。
有人说,日更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很毛糙,不如专心写一些‘精致’的文章,花时间坐冷板凳潜心研习文章。
这种观点一开始我也很赞同,那是在自己扯头发,撕毛皮,写不出来暗暗骂人的时候。
疲惫了一天的自己,顶着一脸的油腻,还要在夜深人静的十一点半码字,搁谁身上谁都崩溃,所以有一段时间看见文字就觉得让人讨厌。
冲动容易产生非理性想法和行为,所以当自己冷静下来时就会思考,自己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当初来简书的目的是什么?参加日更挑战又是什么?
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或者用生活的素材和自己的思想之手构建一个或真实或虚拟的世界是一件很奇妙、很美好、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想这是大多数热爱文字的人心里由衷所想的。
大多数人都可具有成为作家的天赋,只不过多与少的问题和是否能坚持下去的问题。
生活的琐事,现实欲望的诱惑,耐力被消磨殆尽等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我们放弃写作的理由。
当初来简书写文章是因为觉得它是一个优质的创作社区,很多人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转换身份,欣赏与创造之间变换模式,大量的热爱文字的人共享文章,分享感想体验,在这种环境里大家都在共同进步成长。
在这里有些人攒够了失望,停笔转身离开了,也有很少一部分人已经成功了,但大多数人仍在黎明曙光没来之前坚持着或正在纠结着。
很多新手小白们,包括自己在内,其实说一句实在话,无论你怎样精心雕琢,你的文章水平就不会比你每天日更毛糙地生产出来的文章好多少。
人生阅历有限,又不是天赋异禀,脑袋瓜子不算好使,还想偷点懒,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过分了。
那些大师级别左右的作家,习惯雕琢文章,让文章看起来更完美。
而作为一个连故事情节都没写全的小白,雕琢和推敲太多,那只能算矫情。
日更挑战只不过是简书作为一个监督者,它提供给众多小白写手的一个平台。坚持21天会有一个小标志显示在主页上,如同小时候写完作业后,老师给得奖励。
如果你能四十五天,那么会有一个小惊喜等着你,简书会送你一个小礼物。
关于养成习惯的说法,大家知道的都是21天能养成一个习惯。其实,还有一种说法,就是90天才能真正养成一个习惯。
大家可以仔细想想,我们真的能在21天里自觉坚持日更吗?把每天的写作看作像每天吃饭之前刷牙一样,把这种行为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吗?很多人也许都做不到,这不是短短21天就能做到的。
很多人写了十万字,五十万字甚至更多可能还不一定能写优秀的文章呢,更何况是只是写了21天的小白写手。
所以,日更只是一种对于那些小白们来说的一种带强制性的手段,如果没有日更有意识的提醒,我想很多人都会在中途放弃,觉得热爱文字不需要这种手段措施。
然而放弃每天写文章后,你可能只是把文字当做一种娱乐性的爱好,觉得在阳光午后的时光,坐在明净的窗台前,喝着白瓷杯里的碧螺春,悠闲自在地写上一些岁月静好的文字,或许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然而这样前期偷懒的行为造成你几乎不可能在文学上有什么建树,也不会体会到凌驾于文章表象之外的那种极致的境界,当然即使有很多大家也不一定能体会到,那是每个文字人梦寐以求的。
文章写起来容易,但能把它驾驭好的人却很少。我们写的文章不仅是写给自己看的,更多是让别人去读的。
一般的人写的文章,能一目十行的读下去都已经很不错了,老手写的文章读完会觉得,哎!这篇文章有点意思。
读大师级别的文章会让人回味无穷,它会让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味道,得出不一样的领悟,经过历史的变迁后,后人再读也会体会深刻,这就是经典,千年不衰。
所以想写成好的文章,必须要经过一些磨砺和雕琢。只有前期不断地有心去写,去在不断写的过程中,不断体会,不断思考,不断借鉴前辈的经验,才能在写作时,文思未出,却已成章。这叫量变引起质变。
在没有质变之前,如果把所有的努力,时间和精力看作资本,那前期的资本都如同投入了大海里,被波涛淹没。
所以很多人在没有看到收获之前都已经放弃了。只有极少部分人在一望无际的海岸上等,等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黎明曙光的等待才是最可怕的。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作家,提醒年轻人说:除非你很热爱文字,想把它作为一生的挚爱,否则不要做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