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是不会沟通的,好像是把话说出来了,可是有没有说明白,有没有让对方达到理解,答案往往是否定。很多人在谈话时会回避问题或不愿提及,当遇见关键性对话时不是避重就轻就是假装一切都不要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书中介绍到因为我们是原始人进化来的,当遇见危险时本能的选择逃或者打的形式,那么这会让我们原本在大脑里的血液流向了四肢,大脑一片空白,产生短路的情况。那么我们在和子女(配偶)谈话时候可不可以做到更好,可不可以不搞砸,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
首先:要百分百尊重他人,从心准备,“极怒时莫与人书”。在你愤怒时候不要和人说话,这也符合我在学习的幸福双翼课程上的理论——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其实和别人无关。想要降低我们的压力,是要先考虑什么呢?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要改变看待世界的看法。这是认知理论,不是事件本身影响我们的情绪,而是我们的认知影响的。同样阴天下雨,卖伞的人会高兴,卖扇子的人会惆怅,下雨本没有错,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两个人呢,就是认知。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候总是只站在自己“认为”孩子也懂我们想表达的,认为自己的情绪会被理解,但是事实不是如此。孩子和家长就是两个世界的,孩子的认知和家长不同,他们没办法理解家长说的很多东西,也没办法做到成人们轻松就能做到的事情。所以请换位感受,并且把他们当成平等的人去对待。
其次:在谈话前思考几个问题
1 我希望自己实现什么目标
2 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3 我希望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
4 要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
我们的家长都是出于第一个目标和孩子沟通的,但是遗漏了其他三个。很多时候没有将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对待,总认为他们还很小,很多东西可以不考虑,比如说话时候的语气、态度。出于爱的心,却因为没有控制好,对方接受到却是其他的信息。可能是嫌弃、埋怨、指责、讽刺……渐渐的双方越来越远。要时刻记着两个人沟通前要思考的目标,不是一个,不是两个,是四个!
高效的谈话还包括很多,但是目前能做到这些就很好了!
尊重对方,事先思考好沟通目标,控制情绪,换位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