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将军打算陷害虞诩。朝歌叛乱,3000官兵对阵一万叛军,大家都很害怕。大将军阴笑着说:“派虞诩去!”。本来,大将军是想趁机灭掉虞诩,没想到,竟成就了虞诩。
文武双全的将领,并不是每个朝代都有。幸运的是,东汉就真出了一位。那位将领的名字,叫:虞诩。
虞诩是陈国武平人,他是东汉中期的名将。12岁时,虞诩就能通读《尚书》。很小的时候,虞诩的父母就去世了,他和奶奶相依为命。
虞诩对奶奶很孝顺,县里便推举他为顺孙,表彰了他。奶奶去世,他被征召到太尉府当郎.中。
后来,在一场羌人的叛乱中,虞诩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战定乾坤,打出了自己的名堂。
当时羌人在并州和凉州一带烧杀抢掠,大将军觉得,现在后勤供应不足,想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少数min族。
虞诩听到后坚决反对。他对太尉说:“先帝得到这块土地不容易,现在因为害怕耗费钱粮而把它放弃,这是不对的。”
虞诩又说:“凉州是三辅的屏障,而且凉州人骁勇善战,胡人之所以不敢来侵扰三辅,完全是因为凉州在他们背后。放弃了凉州,那里的人是不肯迁移,反而会背叛的。这样,我军就难以抵挡了。”
太尉觉得虞诩说得有道理,于是询问虞诩对策。虞诩说:“现在凉州人心不安,可能生变。我建议把凉州当地官员的子弟,授予官职。这表面上是一种奖励,实际上是把他们控制起来,作为人·质,以防生变。”
大家都赞同虞诩的意见,就照他的话去做了。
虽然虞诩的计策是对的,但他毕竟不是大将军。现在每个人都按虞诩的话去做,他让大将军的面子,搁哪?
果然,大将军因虞诩反对自己的意见,打算找机会陷害他。后来,大将军对虞诩用了一招借刀杀.人计,没想到,大将军的这个计策,竟然成就了虞诩。
后来,朝歌人宁季率领数千人反叛。大将军想弄掉虞诩,于是,他便任命虞诩为朝歌县长,让虞诩前去镇服。
上任后,虞诩先是请求上级允许他放开手脚做事,不要约束他。得到上级同意后,他开始四处招募勇士,一共招募了100多人。虞诩命令勇士,混在叛贼之中。
结果,叛贼被诱,进了虞诩的埋伏圈,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战,灭掉叛贼数百人。
虞诩又命令会缝纫的人,给叛贼做衣服。在衣服中,他又偷偷命人用彩线做记号。结果,叛贼穿上后,一进城,虞诩就把他们抓住了。
叛贼以为有shen灵保护官府,全吓跑了。就这样,朝歌的局势稳定了下来。
随着虞诩的名气越来越大,当今太后也听说了他的名字。太后知道,虞诩是一个将帅之才。所以,在羌人攻打武都的时候,太后便请虞诩出了山。

羌人知道虞诩要上任,便派几千人埋伏在半路,想伏击虞诩。虞诩得知后,便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宣称等援兵到了再出发。
羌人放心,转到周围的县城抢东西去了。
趁这个机会,虞诩连忙前进,走了一百多里的路,才停了下来。在路上,虞诩又命令部下,每人做两个灶,每天增加一倍。
有人问他这样是为啥?虞诩说:“敌众我寡,走慢了,被追上就麻烦了。而走得快话,敌人则不知我们的底细。至于增灶,是为了让敌人以为我们已有援兵。这样,敌人觉得我们人又多,又走得快,迷惑之下,就不敢追来了。”
结果,羌人果然不敢来追,虞诩顺利抵达武都。
虞诩到武都了,但这并不是战争的结束,而只是战争的开始。在这场战争中,虞诩连施妙计,把羌人打了个稀巴烂。
到武都后,虞诩下令,不准用强弩,只能用弱小的弩。结果,羌人以为汉军的弩箭力量弱,射不远,便发动猛攻。
等羌人靠近后,虞诩下令,立即使用强弩,并且每20个强弩射一个敌人,结果,百发百中。羌人一看,大惊,连忙后退。虞诩乘胜攻击,杀敌人无数。
次日,他命令部队从东门出城,再从北门入城,然后换身衣裳,又走一次。
这样往返循环多次后,羌人以为,武都的援军到来,心里都很害怕。虞诩估计羌人会撤,于是,便事先在河道上埋伏了500人。羌人一撤军,伏兵就立即杀出。
结果,羌人战败,武都的危机解除了。
作为文武双全的将领,虞诩不单会打仗,在理政方面,也是一个能手。
虞诩担任尚书仆射后,废黜了许多盘剥百姓的陋规,更勇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他的行为,使他获得了皇上的信任。
虞诩喜欢揭发不法,也不包庇。因此,他多次触犯权贵。他曾经9次被责备,3次受刑罚。但他那刚正不阿的个性,却从来没改变过。
【总结】
从虞诩的事迹来看,他文武双全的称号,实至名归。因虞诩一人,汉朝镇伏了四海。这,可以说是惊天地之举。
同时,能够用好虞诩,不让虞诩受太大的委屈,则是一位明君该做的事了。而汉朝当时的皇上,确实是做到了。
可以说,虞诩的成就,是当时君臣合作的结果。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哦~
关注我 ,讲故事给你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