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8年,东吴丞相孙綝带着好酒好肉去给吴王孙休送去,但吴王不收他的酒肉,孙綝只好把这些酒肉先送到左将军张布的家里。
张布是张昭的儿子,张昭当时已经不在。张布热情设宴招待他,酒酣耳热的时候,孙綝蛤给张布说:当初废掉少主之时,很多人劝我自立为君,但是那时我认为陛下贤明,所以才立他为君的。
没有我,他是当不了皇帝的。我tmd,今天给他送礼,他竟然不收。
这态度对我,就跟对一般大臣没什么区别,你说,我是不是应该另立他人为君?
张布表面迎合他,心里却十分不赞成孙綝的话。
第二天,张布把这些话全都告诉吴王,吴王怀恨在心,十分担心他发动变乱,给他加倍赏赐,先安抚一下。
几天后,吴王下诏说:
大将军孙綝,掌管中外诸军事,事务繁多,今加封卫将军、御史大夫孙恩为侍中,与大将军一起分担各种事务。
这一下,算是给孙綝眼里插了个棒槌,消减了孙綝的权力,孙綝心里更加不痛快,经常发脾气,在家里骂吴王忘恩负义。
有人给吴王报告说,孙綝心怀怨恨,侮辱主上,图谋反叛。吴王把那人抓起来,交给孙綝,孙綝把那人杀了,但是从此心里更加害怕。
孙綝的心里其实也挺害怕的,他担心吴王会随时对自己下手,就派他的心腹孟宗,向吴王请求外出到武昌驻扎,吴王答应了。
要说这孙綝还真是不谦虚,他要求把他所统领的中军精兵数万人,全部带走,一个不留,还要求拿走武库中所有的兵器,吴王没办法,下令全部给他。
孙綝又要求带走中书郎,跟他一同去管理荆州诸军事,中书郎的上司给吴王报告说,中书不能外出,但吴王也特许孙綝带走中书。
孙綝所要求的事,吴王没有一件不同意的。
孙綝走后,将军魏邈对吴王说:孙綝居住在外,必定会有变乱。
武卫士施朔也报告说孙綝要反叛。
吴王想要讨伐孙綝,秘密地把张布叫来,询问计策。张布说:左将军丁奉,虽不能撰写文书,但他计谋过人,能决断大事。
吴王又把丁奉叫来,向丁奉说了自己的想法,丁奉说:丞相孙綝的兄弟党羽很多,恐怕人心不同,不能突然制服他,可以乘腊祭集会之时,用宿卫之兵杀掉他。
吴王同意了。
十二月初七,建业城中有谣言流传说明日腊祭要有事变,孙綝听到后,很不高兴。
夜里刮起了大风,吹走了屋顶,扬起漫天风沙,孙綝更加害怕。
初八腊祭集会那天,孙綝说自己病了,去不了。吴王派人强令他来,一连催促了十几次,孙綝不得已,只好同意进宫参加祭祀,将要入宫,身边人还是劝他别去。
孙綝说:陛下多次下令召见,我不能再推辞了。你们可以预先整顿好兵力,在府内放一把火,以这个为借口,我可以很快回来。
随即入宫,不久府内起了火,孙綝要求出去看看,吴王说:外面兵力自然很多,不用麻烦丞相亲自去。
孙綝起身离席,丁奉、张布暗示左右之人把他绑起来。
孙綝叩头说:我愿意迁徙到交州。
吴王说:你为什么不把滕胤、吕据迁到交州?孙綝又说:我愿当个官家奴隶。
吴王说:你为什么不让滕胤、吕据为奴呢?
随即就把他杀了。
吴王拿着孙綝的首级,对他手下的兵将说:将士们放心,凡与孙綝同谋的人,一律赦免。
放下兵器投降者有五千人。
孙綝的弟弟乘船逃走,想要投降魏国,吴王派人追杀了他。接着诛杀了孙的三族,又掘开孙峻的坟墓,取出他的印绶,消薄了他的棺木然后再埋上。
初九,吴王任命张布为中军督。
参考《资治通鉴》
评论
孙綝从丞相到阶下囚,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他连阶下囚都算不上,他直接被砍了,跟董卓的结局几乎一模一样。
孙綝的失败,固然跟他的防备措施有点关系,但是重要的怕是不修德政了。
孙綝接替他的哥哥孙峻,做了东吴的实际掌权人以后,并没有对东吴进行励精图治,也没有对百官安抚,而是跟董卓一样,用残暴手段对待官和民!
这就使得很多人对他不满,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做现在了人民的对立面,那还有他的好果子吃吗?
最重要的是,吴王对他的意见特别大。本来他作为一个权臣,吴王本身就忌惮他,可是他还经常骄傲自满,不把吴王放在眼里,时不时的说想废了吴王。
这就使得吴王成了惊弓之鸟,他想废了吴王,吴王还想废了他呢,说不得只好先下手为强,所以找来了丁奉和张布,策划在腊祭日,干掉了他。
像孙綝这种嚣张的权臣,几乎都是一个下场,像后来的,鳌拜,年羹尧等人都是。他们如果想要有个好的结局,最后的办法,就是像汉朝张良,萧何学习,要么交出兵权,躲进山里当道士,要么自己给自己泼脏水,请求回家养老!
可是要让像孙綝这样好不容易得到最高权力哦人,放弃权力,放弃当下拥有的荣华富贵,那是何其艰难。
所以,孙綝之死岂不是早在他夺取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对此,你怎么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