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7.0/ 10分,3.5/ 5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4486765/b943553dec025ab6.jpg)
更换记忆的把戏并不少见。说近点,年初的健忘村就是个典型,通过删除村民的记忆达到不可告人目的。说远点,何冰曾演过一部叫真情到永远的电视剧,通过更换大脑拥有了另一个人的记忆,还对记忆中的爱人也产生了情感联结。
无论是攻壳机动队95剧场版还是今年寡妇姐主演的真人版都提到一个观点,一个人的记忆会影响自我认知,两部作品中都出现的被草薙少佐在水上打败的垃圾男就是实证。因为垃圾男被傀儡师植入了一个虚假的记忆,于是他就把自己当成了记忆中的那个人并拥有了他全部的情感。
大师系列之二的记忆大师就是架构在这样一种轻科幻背景下。人可以删除他的记忆,也可以在删除记忆后的72小时内重载记忆。然而一旦重载完成,如果再想删除就只能是彻底的而不能被再次重载。在这种设定下,很容易就会想到去构造出这样的剧情:如果我重载了别人的记忆,我要如何找回自己,是不是过了72小时他的记忆就会永远变成我的,更有甚者要是我的记忆也被别人获得那又会怎样。这就是本片的主线剧情,案件与推理本该是次要,如何找回自己的记忆才应当是电影的主要矛盾。
但只有这些还不够。以中国编剧的水准,要想在删除记忆和找回记忆以及记忆造成的现实错乱上面做文章,还难以达到好莱坞的高度,必须加入一些国人擅长的情感层面与人际关系上的东西,这就出现了本片明明是要找回记忆重心却放到了查案上。记忆大师开头反复强调,删除记忆这个行为的本质是切断记忆拥有者与记忆的情感联系,从而记忆拥有者就变成了记忆中的旁观者,他将无法再感受到这段记忆中的喜怒哀乐。当然被删除的记忆包括其中的情感因素是被全部保存下来了,这才能给重载别人的记忆提供可能。这种细致的定义,本该做出十足的延伸,可惜影片只是蜻蜓点水的提到了一些,更多是作为电影结尾大反转的根源与依据。
![](https://img.haomeiwen.com/i4486765/35bbbd070ae15c13.jpg)
虽然笔者觉得本片结尾反转太过刻意,有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味道,仿佛不反转就显得影片智商不高一样。然而真要纠结这个问题却发现结尾反转相当合理,充分利用了电影的基础设定,这一点就比很多国产电影不合理还硬要反转做的到位。要知道有些国产片,一开始抛出一个世界观,但随着影片发展却逐渐跳出来甚至最后完全架空一开始铺垫的设定,感觉有没有这些都一样。删除记忆是在切断同记忆的情感联系,其逆向工程重载记忆就是建立与一段记忆的情感联结。前面说到本片剧情是围绕重载了别人的记忆展开,因此无论是主角在影片中的略微黑化还是电影结尾的反转,都是因为角色获得了记忆中的情感。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在这些记忆中,某个角色成为了他获取到的记忆中的那个人呢,当然电影的画面把导演的答案直观展现出来了。记忆将如何影响一个人,电影没有深入探讨与表现,失去了一次走向佳作的机会。包括前作催眠大师在内,导演和编剧显然还不敢轻易制作一部开放探讨的电影出来,也许是因为不敢过高估计观众的智商吧。但这就导致了催眠大师结尾那非常败笔的平铺直叙的揭秘过程,完全用画面与剪辑去表现远比台词解说要精彩的多。
这部电影有案件,有悬疑,有推理,还有一点点惊悚元素,全都应当让位于主角找回自己记忆这条故事线。但他要怎样找回自己的记忆呢,只有从记忆中的事情入手,因此就把记忆中这件凶杀案牵扯进来,于是影片的重点就落在了警察办案上,不得不说是主线的偏离,如果主干剧情集中在记忆的失去和找回的过程上以及记忆对人的影响,影片必将更加好看。说到案件,笔者虽然认可结尾反转合情合理,但实在没有必要。第一个浮出水面的具有误导性的真凶其实反而更具看点,当受害人对着他说我不爱你、感到恶心的时候颇有点恶趣味的意思在里面,也比较“西方的政治正确”,当然在天朝来看还是比较避讳的。遗憾的是一经反转,真正的凶手露面,答案却变得俗套平庸。其实笔者看片过程中,很快就根据线索锁定了真凶,直到误导性的真凶出现,竟让人有种原来不是这样竟然是那样的错愕感,兴许由误导性真凶引申出去还更值得玩味儿一些。
当然记忆大师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员演技,无论是黄渤还是段奕宏都是自带演技的演员,不需要导演如何费心,连徐静蕾也在本片找回了丢失已久的演技。不过呢,段奕宏演出角色是他一直以来最擅长的,发挥空间不大。黄渤不再嬉皮笑脸演起一个比较严肃的角色,而且还在电影中演的是两个人——他自己和记忆中的人,发挥余地不小,眼神特别到位
但无论怎样,这部野心更大的记忆大师整体而言并没有比催眠大师高明多少,低估观众的智商都是要不得的,到头来还不免落得个画蛇添足的下场。
突然想到食神中的一句台词来形容本片结尾反转:不是多了块鱼,是多余,你呀,你根本就是多余呀你。
(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史歌
2017年4月2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