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提子糖果
趁着《我不是药神》还没有下映,携全家老幼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观景结束,大家都连声称赞,感慨不已。父亲感慨于情理法之难相容,母亲怜悯片中患者命运之悲惨,老公欣赏影片反映出的社会意义。而我在感叹之余,心中不由地对其人物塑造之精妙暗暗竖起大拇指。
《我不是药神》讲述了一位连房租都交不起的男性保健品药贩子,无意中得知印度有一种与瑞士格列宁药效相同且价格只需二十分之一的仿制药。为了支付父亲高昂的手术费,便利用印度格列宁的商机,开始走上了倒卖药品之路。而在整个倒卖药品,和白血病患者相处的过程中,心态逐渐转变,由一开始的只想赚钱到后来贴钱救人,成为人们心中真正药神的故事。
本文不能算做《我不是药神》的影评,也不谈它的社会意义,仅从电影的人物塑造角度谈一谈个人的理解。
一、明暗交织、前后呼应彰显清晰脉络
影片脉络清晰,以明暗两条主线带动着情节张弛有度地向前发展。
影片的明线,是程勇卖印度格列宁。从一开始的倒卖印度格列宁只为赚钱,到后来的不赚钱只为帮人带药,再到最后贴钱买药救人。程勇的几次转变,让其角色得以升华。
影片的暗线,是程勇与儿子的分离。程勇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冲动、坚决不同意,甚至要动手打妻子以威慑,到后来的为了儿子放弃倒卖“印度格列宁”去经营服装厂,再到最后成熟、理智,虽然不舍得,仍然让孩子移民去国外,也表达了在格列宁事件之后,程勇心态上的变化,以及对国内医疗现状的失望。
影片开头,就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背景。程勇自己经营着一家小药店,卖男性保健品印度“王子神油”,药不好卖,生活拮据,连房租都交不起,几次三番被房东警告。家里呢,父亲生病长期住院,和妻子也早已离婚,连最爱的儿子也即将和前妻移民他国。这几个点,其实是在为后面程勇走上贩卖“印度格列宁”之路埋下伏笔,因为是一直在买印度神油,所以有渠道;因为经济拮据、父亲生病,没有办法,无奈只能开始贩卖盗版药。
二、细小事件塑造立体形象
主人公出场时,我们看到一个头发油腻、衣着邋遢、抽烟、喝洒、动不动就爆粗口,整天开着一辆破金杯跑来跑去的失意男。这样的形象、语言和动作是非常符合主人公的人物设定的。而且,这样一个有着缺点的主人公,更让我们感觉真实可信,不装逼。
但是,这样的一个屌丝油腻男中年,又怎么会在后来做出如此善举呢?在这里,编剧用了几个事件,让大家透过程勇邋遢的外表看到了他善良温暖的内心。程勇的形象一下子立体起来。
事件一:和儿子吃面
程勇和儿子在小摊上吃面,边吃边聊儿子要跟妈妈移民的事。快吃完时,儿子说:“爸,我想买双新球鞋。”程勇问儿子:“你怎么不让你后爸给你买呢?”儿子说:“就不想让他给我买。”程勇得意地咧嘴嘿嘿一笑,用手抹了一把嘴角,痛快地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皮夹,打开看到里面寥寥无几的几张钞票,愣住几秒,接着从里面抽出几张,爽快地放到儿子前面的桌子上。
然后,程勇和儿子分手回到店里,就发现店门被锁起来了,门口贴着房东留下的“交租开锁”的条子。
从这一个小事件里,我们可以得出很多信息:程勇和妻子离婚了,妻子再婚了,并且现任老公比程勇有钱,儿子和程勇关系很好。程勇也很爱儿子,所以虽然自己的生活已经捉襟见肘,还是毫不犹豫地把钱给儿子买球鞋,突出了程勇的爱子之心和直爽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可看出程勇暗中和后爸较劲的小心思。
在程勇买到第一批“印度格列宁”之后,他陆续召集了几名患者和患者家属,组成团队,分工协作,一起偷偷卖药给白血病患者。此处,也有一些小事件,继续塑造主人公立体的人物形象。
事件二:酒吧给思慧解围
思慧是程勇团队里唯一的女性,一个被老公抛弃的单亲妈妈,她的女儿身患白血病,为了赚钱给女儿治病,她选择在酒吧里跳钢管舞。因为掌握着病友QQ群而加入了程勇的团队,在程勇和众多无钱买正版药的白血病患者之间搭起了一座双赢的桥梁。
一天,程勇给大家发完工资后,带着大家去酒吧“搞团建”,正好是思慧工作的酒吧。几个人聊得正欢,酒吧男经理突然前来让思慧去跳舞。见思慧为难的神情,程勇挺身而出,让思慧坐下继续聊天:“今天你是客人,跳什么舞啊?”见经理仍不肯罢休,便掏出一沓一沓的钱拍在桌上,让经理自己去跳。男经理终于被钱打动,上台跳起了钢管舞,妖娆地在台上搔首弄姿,舞台周围,人们尖叫,狂笑,思慧大声喊着“脱!脱!脱!”程勇偷偷看着思慧,此刻的思慧正咬着牙叫好,眼角一滴泪若隐若现,满是心酸。
这一个事件,让程勇对朋友的仗义、细心的品质得以突显,同时,夸张的语言、动作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十分符合程勇此时暴发户般的人物特征。
事件三:与黄毛结交
在对待黄毛的态度上,也体现出程勇的仗义和善良之处。程勇从一开始被黄毛抢药之后气愤、追打、报复。到后来到了黄毛的住处,看到他把药都分给了别人之后被触动。他名义上让黄毛给自己打工换药钱,实则在给黄毛寻找生路。而在看到黄毛的全家福照片之后,他又用调侃的语气劝说黄毛回家看看。黄毛牺牲之后,程勇痛苦的表情,发疯似的举动也让他对朋友之用心、真心淋漓尽致地得以彰显。
三、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
影片中设定了一个正面形象,一个反面形象,对于突出程勇这个人物的形象都达到了绝佳的效果。
正面形象,是程勇的小舅子曹斌,这是一个阳光、帅气、正直、能干的年轻警察。在影片的一开始,两个的关系剑拔弩张,一见面曹斌就要打程勇,原因是程勇打了自己的前妻、他的姐姐,曹斌对程勇,是很看不上的。影片中段,两个人并没有多少交互,但是其实一直有联系,因为曹斌正是“印度格列宁假药”案的主要负责人。最后,在曹斌逐步了解了事实真相之后,对程勇的好感度不断上升,刮目相看。最后,程勇出狱时,曹斌去接他,说:“走,咱们是不是去哪儿喝一个?”
通过曹斌这样一个正面人物对程勇态度的转变,也反映了程勇自身人格的变化。
反面形象,就是那位卖假药的张长林,这个人,在假药界混迹十余年,对假药的营销了然于胸。就是他,让程勇放弃了“印度格列宁”,将代理权转让。而张长林在得手之后不断抬高药价,以至后来很多患者买不起药,饱受病痛折磨,直接导致了老吕的自杀,也导致了“印度格列宁”被追查、封杀。可以说,是一个让人恨得牙痒痒,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大反角。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最后,也被程勇的行为感动,在被抓之后最终没有供出程勇。导演也借他之口说出了影片里最核心的一句:“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与张长林一比,一反一正,同样卖“非法盗版药”的程勇,在人们心目中,形象无疑就高大了一倍不止。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正版“瑞士格列宁”的医药代表,还有对程勇的命运转折起了关键作用的白血病患者、他的搭档吕受益,也都为主人公的人物的形象塑造助力不少。
总之,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充斥着张力与精心设计的细节,耐人回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