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良宵》,便有再读一遍的冲动。这很少见,因我看书极慢,几乎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大都是一遍足以。吸引我的不是小说情节,更非没读懂,而是作者那言简意赅的文字风格。
最近有心写小说,因从未写过,便想学习和借鉴名家之道。每读小说都在乎于用词的讲究,或段落的衔接,或叙事的排列。读的时候,心中时刻思忖着若是自己此刻会咋写的问题,而不在乎故事的精彩与否。
《良宵》所讲之事,大体一想并无可点之处,全篇也无跌宕起伏之感,但是,读完后,书中那个老太太的形象——朽木之年,腰弯背驼,戏曲名家,儿子不孝,寂寞孤单,善良仁爱,却鲜活于我的脑中。这些形容她的词,作者一句也没用过,甚至与其类似的词都没用过。都是我从文中她的动作和语言及行为上想象出来的。
达此效果之道,我细心反思后认为,该是作者精炼的文字功夫使然。按说家长里短,甚至不值一提的的凡事,似无可写的价值。但是,该文从首字始,便以朴实的文风,裹挟住了我的注意,由恰当的字词,构成的简短却形象的句子,吸引着我的眼球,调动着我的兴趣,启发着我的想象,以致于欲罢不能。
读它的同时,让我联想到了叶圣陶先生或路遥先生之作——看似平常的道理,或者日常的凡事,人家写出来的文字,不仅让人看着不厌,而且能看着上瘾。究其因是用词的恰当。让人一看到那些字词,立刻就能置身其中,由共识到共情到共鸣。
《良宵》还有一个值得学习和效仿之处:短句。书中文字之短,稍不用心便失前意,有时短到了需向前反读才能了然的程度,可谓短句精品。当然,金无足赤,我以为有四处赘言,是败笔失色之处。短句不易让人生厌,却易引人兴趣。今后宜多加习练。
书中另一现象引我关注,作者多处用到“……然”,感觉的确利于意境的描述及人物形象的刻画。便搜索其含义,为便于区别和理解,并有利于今后的运用,现一并记录:
1.凛然:畏惧、恐惧的样子。
2.悚然:害怕的样子。
3.肃然:十分恭敬的样子。
4.欣然:非常愉快的样子。
5.赧然:难为情、羞愧的样子。
6.漠然:不关心、不在乎的样子。
7.茫然:无知、失意的样子。
8.怅然:失望、不痛快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