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八佰》这部电影饱受争议,网上对此也是褒贬不一。诚然这是由“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但是请大家也别忘了,这同时也是部“商业片”。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有争议也是情有可原。
个人对影视的一贯态度就是能弘扬主旋律、打动人心、富有感召力并让大众产生共鸣的影片就是好作品。
抛开其它的不说,毋庸置疑,《八佰》确实是部好的电影。
有多少人在看的过程中数次哽咽,直到结束还久久未能平复,有多少人结束后是泪流满面地走出电影院。
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在脑海回想,让人潸然泪下(说实话本人对这段历史也不是特别清楚,看了两遍电影加之查阅了相关资料才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及有关内容有了个大概了解,相信也有不少人跟我一样是因此片涨知识了)。
通过此片让国人了解到众多不为人知的平凡战士,让国人重温历史,去感受那个战乱年代何为热血,何为爱国。
个人认为这也是该电影所要向国人传达的,同时也是它的很大成功之处。
熟知此战的都知道,其实此次战役根本就没有八百个人(只有421人),只不过为虚张声势,迷惑日军罢了。
面对30万日军,我方421人与之对抗,这是多么的匪夷所思,显然是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结果我们却以寡敌众取得最终顺利。
但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痛和警醒。
从影片中显而易见可看到,河两岸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群众所表现的态度都呈现出明显的对立反差。
一河之隔,一边是天堂,闪耀着最亮的光。一边是地狱,弥漫着灰蒙蒙的色彩。
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形容再合适不过。让人不禁想起鲁迅笔下麻木的中国人,一群看客隔岸观火,事不关己。同时也将人性的弱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只有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批批战士牺牲后,才能唤起民众爱国意识,他们才会觉醒?
这点值得每个人去深思和探讨。
剧中有几个情节还是印象蛮深刻的。
陈树生给母亲留下一封“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血书,还有当人肉炸弹从楼下纵身一跃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场面。
其他战士随之身绑炸弹,口中抱着自己的家乡和名字,喊着爹娘时瞬间泪崩。
何香凝在观战时铿锵有力地哽咽道“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战士们用血肉护旗,再怎么也要把那面旗帜给竖起来(这也是很多人无可理解的一点,却殊不知那面旗对于南岸民众来说代表着希望,更代表着民族尊严)……
好的影视作品具有精神导向作用,可以鼓舞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并对我们产生深远持久的作用。
租界内先前那些冷眼相看、漠不关心的民众,在目睹一切后,纷纷向前线捐赠物资进行支援。
影片中的众多国民从刚开始的一盘散沙到经感化后所形成的那股团结之力是让人为之动容的。
同时也恰如其分的诠释了人心所向才能所向披靡。
作家方方曾言:时代的一粒尘,落到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山。”
于个人而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身不由己,想要在夹缝中求生更是难于上青天。
谁不怕疼?谁不怕死?谁不想活着呢?
都是人,都怕,但,他们别无选择。
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冲锋陷阵,牺牲自己。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臧克家曾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在这场抗战中死去的战士,是为了让更多中国人有活着的机会。他们以牺牲小我去换取中国人民生的机会乃至中华民族之希望,他们永远在在我们心中。
纵观中国的发展史可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从古至今,未曾改变。
在面对民族危机时,一代代中国人奋勇杀敌、前赴后继,现在的和平是用无数鲜活的生命换来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因此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更加显得尤为珍贵。
无论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亦或是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我们都不会遗忘那些壮烈牺牲的英雄,他们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他们值得被载入史册让后人所永远铭记。
最后想对诸位说声:铭记英雄和历史,英雄和历史都不容亵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