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有“天生地造”的文化属性的——为“环境”所塑造。但这个“环境”的内涵与外延太丰富了,还是“聚焦”的为好,即让人明白并明确什么样的“环境”对自己的塑造是至关重要、最为要紧的。
在“博雅的环境”中,北大、清华该是一种国内的最好,哈佛、剑桥或是一种国外的最好。但是,除了当老师、做教授外,大多数人不可能终身生活在这样的“博雅环境”中,即便是大学生、研究生也有离开校园的那一天,因而不具备普遍讨论的价值。
还有什么样的“博雅环境”会终生塑造人呢?深入生活,用心体验,再加之扪心细想,是为不难发现:语言(文字)塑造其使用者。
谁人不被语言(文字)所塑造呢?语言(文字)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塑造其使用者吗?
由之,从普通意义和价值来看,经常被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所塑造,对于每一个人就是至为关键与重要的了。
百年著名高等学府南开大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其中,“允公允能”仿借于《诗经》,意为“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日新月异”仿借于《礼记》,意为“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也就是应时求变、与时俱进。在南开校园里,这个校训于主要教学楼宇、文具用品上,是多有铭刻的,师者与学子每日见之,逐日与之相磨,润心而内化,该是怎样的精神气质,又会是如何的学术与人生作为,是可想而知的。
进一步想见,如果一个人经常沉浸于《诗经》和《礼记》的语言(文字)中,又该是怎样的话语权利与思想修养?不是有什么样的话语(文字)就是怎样素质与能力的人?该是如此之客观逻辑吧?
语言(文字)最为人之每时每刻所“日用”。因此,即是“人的最为本质的‘外衣’”——最是彰显人的智慧、素质和能力。所以,我们就不能不高度注重以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塑造自己的问题。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语言(文字)塑造其使用者,同时最为表达其使用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穿着是反映一个人的修养的。所以,人是比较注意自己的穿着在人群中的形象与影响的。既然如此,该是同样注重“语言文字”这个人的最无形又最有形的“外衣”。
每日读书学习,恰如每天穿衣打扮自己。本篇文稿即收束于此,还有许多因此而可以思想的问题,就让我们深长而思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