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在阅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我们仨指的是她和她的丈夫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小姐。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一生活了一百多岁,而她的唯一的女儿钱瑗,在1997年3月4日去世。她的丈夫钱锺书在1998年12月10日去世。两年时间她的最亲的两位亲人相继离她而去。而此时她也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这本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在第三部分,喜得爱女钱瑗坐月子住院,她的丈夫钱锺书先生伺候她,作者在此处有这样的一段描述:锺书这段时期是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脸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
“不要紧”三个字背后透出的是包容、是理解。对于一名坐月子的女性来说,这个月是最容易生气闹情绪的,然,杨绛先生却表现出足够的包容。钱锺书在她眼里,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足够的包容,而对于自己的另一半,像孩子一样什么都不会做,我想大多数人是难以容忍的吧!然,杨绛先生做到了。我们透过杨先生的细腻平实的文字,读出了他们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这,大概就是爱情的最好样子吧!
他们相伴相守六十余载,始终如一,他们曾经有过衣食无忧的时候,也有过生活窘迫之时,甚至有过长时间的异地相处,但是,他们却始终眼中只有对方,不离不弃。钱钟书最崇拜的人,就是杨绛,他称杨绛是自己最好的妻子,情人,朋友。而杨绛,也甘愿陪伴在钱钟书身边,即便在自己出名之际,也能豁达地放下写作,甘当绿叶。杨绛为钱钟书洗手做羹汤,负责家务琐事,全力支持他写下《围城》,无怨无悔。
一向不善于照顾自己的钱钟书,却也每早必帮杨绛做好早餐。即使在杨绛面前,钱钟书像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但他依旧努力用自己的方式体贴她,爱护她。
他们二人真是琴瑟和鸣,比翼双飞。这样的爱情令人羡慕,从今天起,让我们也像杨绛先生一样学会对自己的另一半说“不要紧”吧!因为,“不要紧”足可以包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足可以把一地鸡毛的生活收拾收拾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
说明:图片和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和《我们仨》。如侵权联系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