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泰斗之诗歌魅力

作者: 湘西阿妹 | 来源:发表于2019-04-02 23:14 被阅读7次

    文|仙仙

    他是剑桥大学高材生;

    他是著名的民国教授;

    他是一代情圣;风流才子;

    他是充满烂漫情怀的抒情诗人。

    他是中国离婚第一人;

    他是新月诗派代表人物;

    他是文学泰斗徐志摩。

    他经纶满腹,洒脱自由,风流倜傥;

    他心怀梦想,不负韶华,即便遍体鳞伤;

    关于他和他诗歌的故事,我们一起去追寻,去感悟。

    一、抒发理想,哀而不伤。

    徐志摩自幼勤奋好学,先历史、经济,转而攻文学。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富裕的商贾之家,但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五四”精神的熏陶,使他成为一名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一种“爱、自由、美”的理想。

    他的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社会里不仅不易开花结果,还常常遭到扼制与摧残。

    徐志摩没有因人生理想追求的失利而就此沉沦,他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哀而不伤的情愫。

    文学泰斗之诗歌魅力

    在《为要寻一颗明星》一诗中,这样写到:

    “我骑著一匹拐腿的瞎马,向著黑夜里加鞭;

    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马。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

    他通过骑手,表达了他“宁可自己倒下也要追求”“水晶似的光明”。

    徐志摩的诗歌没有郭沫若的豪放之气,亦没闻一多的深沉稳重之感,有的是飘逸、空灵,淡淡的忧伤,如潺潺流水,如明月清风。

    二、讴歌爱情,柔情万钟。

      爱情造就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辉煌,徐志摩对“爱”的追求是疯狂的,也是刻骨铭心的。他始终坦诚直率地抒写着不同阶段的爱。

    徐志摩对初恋的抒写,是浓烈、真挚、清丽的爱情遐想。如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诗人就幻想变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一定要“飞扬”到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的“她”身上,才肯“消溶”。

    只要能获得爱,诗人宁可失去自我。这是何等的痴情,何等的执着,又是何等的动人。

    徐志摩的《起造一座墙》一诗,期望热恋中人的爱:

        ……有纯钢似的强

        在这流动的生里起造一座墙

        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

        任凭白蚁咬烂千年的画壁

        就使有一天霹雳翻了宇宙——

        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

    文学泰斗之诗歌魅力

    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它不仅强调“奋斗”,更重要的是强调自我选择的自由权利。

    诗人在这首诗的最后说:”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既体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挚着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人生的颂歌! 

    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亡;用哲学的眼光看,死亡是生存的唯一存在形式。

    徐志摩的长诗《爱的灵感——幸运之一》,是其最好的情诗之一。在这首诗里,表现了诗人自己另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潇洒浪漫的人生激情渐渐褪去,还没有堕入滚滚红尘,有的只是从从容容,毫不畏惧地对待生与死的情怀。

    三、浅吟离别,甜蜜忧愁。
    文学泰斗之诗歌魅力

    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海子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渴望美满,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天性。

    然而,现实往往不依人们主观意志转移,有情人难成眷属,才相聚又别离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它留给人们无尽的伤感与遗憾。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音译,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惜别情怀,却不见一个离别、伤感的文字。

    作者将自我情感外化,将自已“甜蜜的忧愁”转移到一位日本女性身上,以一位日本女性离别时欲说还休的“娇羞”神态,以及连续两个“道一声珍重”这令人柔肠寸断的韵味,

    千言万语只化做一句“沙扬娜拉!”把作者的离别伤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至。

    徐志摩诗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离别诗——《再别康桥》。

    1920年10月——1922年8月,徐志摩曾经在康桥学习。1928年秋天,徐志摩再度游历英国,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在他乘船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辽阔的天空,徐志摩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他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营造了一种轻盈柔和的气氛。

    诗人是踏着晚霞而来的,所以才“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这轻轻几笔点出了淡淡的离愁。在严谨的格式之中,将他对母校的惜别之情写得别具一格。

    文学泰斗之诗歌魅力

    徐志摩的离别诗不仅写与人别,与地别,而且写他要与这人世别,请看《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

        披散你的满头发

        赤露你的一双脚

       跟着我来,我的恋爱

        抛弃这个世界

        殉我们的恋爱!

                 ……

        顺着我的指头看

        那天边一小星的蓝——

        那是一座岛,岛上有青草

        鲜花,美丽的走兽与飞鸟;

        快上这轻快的小艇

        去到那理想的天庭——

        恋爱,欢欣,自由——

                    辞别人间,永远!

     此诗作于一九二五年二月,当时在北京因徐志摩与陆小曼女士恋爱一事闹得满城风雨,“离婚再恋爱”遭到了世俗的非难。

    志摩对那种陈腐的偏见、顽固的社会感到绝望、愤慨。

    他要呐喊,要抗争,与其说是写恋爱,不如说写诗人的理想:冲破现实的牢笼,从荆棘中和冰雹下闯出一条路来,“去那理想的天庭”。 

    诗人在末尾对这懦怯的世界的回答是“辞别了人间,永远”。

    这种离情别恨,是生之离,爱之别,但却是欢欣的,即使是这种生死离别,徐志摩也将其抒发得淡淡的甜蜜、浅浅的忧愁,丝毫不见悲观颓唐,这真是独树一帜的离恨之歌。 

    四、与世长辞,久负盛名。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徐志摩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创造无数经典, 每每翻阅他的作品都会给人不一样的心境和感受,

    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作品都足以给我们上一辈子的人生哲学。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世间短暂的停留,他的出现虽似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

    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留下为之动容的作品,留下令人陶醉的浪漫主义情怀,叫人怀念,令人难忘

    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诗,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够再现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可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看诗,品诗,从诗中学会生活,从诗中学会为人,甚至,从诗中学会爱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泰斗之诗歌魅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ho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