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020097/8d12b571389cad5a.jpg)
昨晚打开电视,有个文化节目,是某个电视台请了两百多个外国留学生,围着几个中国学者,讨论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文化问题。其中有一个非洲来的学生,问了一个问题:屈原投江时年纪多大?学者中,有位中年妇女,毫无犹豫地回答:“据考证,屈原投江时63 岁。”后来,经电视台主持人介绍,知道这位女学者名为于丹。
我第一次听到于丹的名字,是两年前。我带我儿子去吉他老师家,儿子学弹琴,我在旁边喝茶。吉他老师的妻子看我无聊,问我是否听说过于丹。我说没听说过,她很惊讶。她便向我介绍了一本书,说是于丹写的,书名忘了,反正是介绍《论语》的,她认为写得很好,让我翻翻。我出于礼貌,翻了两页,放在一边。
此后,于丹这个名字,听得越来越多,虽然还没时间读她写的书,但已经知道她是当代的国学大师。但是,她说“据考证,屈原投江时63 岁”似乎有些偏离史实。虽然屈原投江时的年岁对于屈原投江的精神毫无影响,但是作为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时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回答的时候应该予以更严谨的态度。
关于屈原的确切生卒年,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许多学者,如朱熹、梁启超、闻一多、钱穆等等,都曾经推测过屈原的生卒年,他们也只是借助一些史籍里留下的史实,根据他们的理解,做出一些推测,为这个文学先师定一个大约的生卒年代,未有一人为他定下确切的年寿。根据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有关屈原的年寿问题,大约如下:
一、屈原的生年
司马迁写的《屈原贾生列传》没有提到屈原的生卒年月。我们可以推测,他无法确定屈原生卒年月,所以干脆“阙如”。
《离骚》里有一句屈原自己写的话:“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句话被历来研究屈原的学者认为是屈原在自述自己的生辰。不过,不同的学者,对诗里的“摄提贞于孟陬”所代表的年份存有争议。清末经学家刘师培经过周密的历法推算断定屈子生年在楚宣王二十七年。这个出生年份与《史记》里记载的屈原事迹大致吻合,大多数研究屈原的学者也基本同意这样的推断。
二、屈原的卒年
如果说屈原的生年尚可依据文籍、事件推断,屈原的卒年则只能依靠那个年代的一些事件来做个可能性的猜测,所以很多分歧。
有几件历史事件可以为我们的猜测提供依据:
- 《史记 - 楚世家》:怀王十六年,张仪至楚。十七年,秦败屈匄。此时,怀王已经疏远屈原。如按屈原宣王二十七年生,此时屈原年寿为三十二岁。史家们因此认为,屈原被絀为左徒时,年约三十岁上下。
- 怀王十八年,经过怀王的强烈要求,张仪重返楚。此时正好屈原出使齐国而返,谏怀王杀张仪,但是太晚了。按照同样的推算,屈原这一年三十三岁。
- 接下来的十二年,怀王入秦不返。这期间,史籍里没有记载有关屈原的事迹。
- 怀王死于秦国。顷襄王继位,顷襄王元年,如果屈原尚在,应四十五、六岁。司马迁告诉我们,顷襄王初年,屈原受子蘭之谗而被流放,遂后自投汨罗河而死,具体年份已经无法考证。
因此,我们只能认为屈原死的时候,应该五十岁上下。屈原投汨罗时年五十岁上下,应该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朱、梁、钱之间对屈原的某些问题虽有抵牾之处,但对于屈原投江时年五十岁上下,似乎没有很大的歧义。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屈原投江应该在顷襄王迁陈之后。这种意见有些牵强,原因有二:
- 顷襄迁陈在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若尚在人世,时年应六十六岁。以屈原的洁身孤傲的性格,不可能在被流放江南二十年之后才投江自尽;
- 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依据《哀郢》里面的几句诗。《哀郢》成于顷襄迁陈之后,故有“哀故都之日远”之叹。很多人认为《哀郢》非屈原之作,不应视为屈原身世的自述。
至于于丹大师确定屈原活了六十三岁的考证,我没有见过。
三、总结
我没读过于丹大师的书,故不知她说“据考证,屈原投江时年六十三岁”的时候有什么依据。我认为,面对这个留学生的问题,合理的回答或许应该是:
“关于屈原的生卒年月,很不幸,我们的史籍里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因此我们无法准确地知道他投江时的年岁。不过,很多学者,通过推断,认为应该在五十岁上下。尽管如此,屈原到底活了几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永远记住这位爱国者的精神和他高尚的人格。这才是我们纪念他的目的。”
另注:屈原卒年既无法确定,遑论其投江之日!所以,认为五月初五这一天就是屈原投江之日,显然是世俗的附会。然而,端午节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不失教育意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闻一多的《端午考》。
二〇〇九年六月七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