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鲁孙:《唐鲁孙谈吃》《酸甜苦辣咸》《天下味》
唐先生出身 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
此外唐先生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谙熟清末民初掌故以及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上至宫闱宦海,下至市井闾巷,腹笥甚宽。读他的书,你能感受到一种精致的小资生活,那是一个人的清雅的品味,是和贫富无关的追求。
【书单】吃货,你们的书单来了2.汪曾祺:《五味》、《四方食事》《人间有味》《做饭》《老味道》一系列。
汪曾祺年少之时家庭环境殷实,对饮食的要求较高,后来辗转求学、求职于各地,吃了不少各地美食。
很喜欢他写美食的书,除却他本身的文笔好,对食物的描写非常生动,令人垂涎欲滴,还有就是他赋予在食物里乐观积极爽朗的生活态度。富足时吃的大鱼大肉和落魄时的一根胡萝卜都能使他分外满足。
他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我很喜欢这句话,觉得很有烟火气息,很热闹、很生动、很真实,就是平淡日子里的小水晶。
【书单】吃货,你们的书单来了3.袁枚:《随园食单》
袁枚是清代著名才子,作诗不少,一生著作颇丰,在诗坛享有盛誉。随园食单是他多年美食实践的总结。以文言随笔的形式介绍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烹饪状况和烹饪技术,介绍了326种南北菜肴以及美酒名茶。
很像一本内容丰富的食谱,每次看的时候就想象自己身处厨房,万事俱备,只欠食材,我就可以把这些吃的做出来了。
这本书是文言文形式的,很有文化底蕴,内容也涉及很多饮食文化,很值得以研究心态读一读。
【书单】吃货,你们的书单来了4.梁实秋:《雅舍谈吃》《人间有味是清欢》
梁实秋从小在北京生活。父母也精于烹饪和美食研究,对梁实秋影响挺大的。梁实秋年轻的时候就吃遍了北京美食。像全聚德、便宜坊、玉华台、正阳楼、烤肉苑、春华楼等都不在话下。
梁实秋出身书香门第,对吃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满足口腹之欲,更多的是研究食物的典故,起源,背后所涉及的文化,很多文章里关于食物的诗词歌赋,梁实秋可以信手拈来,读起来脍炙人口。
【书单】吃货,你们的书单来了5、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2012年,陈晓卿领衔制作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使得他被人广泛关注。
因对各种食物不加挑剔的热爱,且热衷搜寻平民美食,朋友戏称他为“扫街嘴”。
《至味在人间》是一个美食爱好者的十年饮啜笔记,是陈晓卿十多年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美食文章合集。陈晓卿作为一个导演,人生经历很饱满,所以他的文字里有阅历感,有机灵劲,以及成熟的幽默,阅读过程除了有美食诱惑,还真的是挺享受的。
百度上这本书的简介写得很精彩,“陈晓卿将文字化作原料,以散文为碗钵,佐以故事人情之盐,把关于食物的独家记忆蒸炒煎炸而成此书。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沧海桑田,从食客厨子店小二谈到饭菜与共那一人,拂袖笑破饭桌上的假面具,平民食物也看得人口水四溅之时,归根结底直抵人心: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我很赞同这段话。“吃什么”的确不如“和谁吃”重要,正如某句歌词表达的那样,和相爱的人一块吃苦瓜也是好时光。
此外这本书里讲到的很多食物都深藏于街头巷陌,真的很平常,都是基础食物,也真的很美味,轻易撩拨人的味蕾。所以说真正的吃货,都有一双发现美食的眼睛,或者灵敏的鼻子。很值得一看。
【书单】吃货,你们的书单来了6、其他
现在网络上也有很多比较小众的但是内容优质的美食书籍。像知乎男神张佳玮的《无非求碗热汤喝》,豆瓣高分专栏作者小云猫猫的《青盐米饭》,都写得很好,推荐看。
最后看美食书籍其实挺自虐的,尤其是深夜,尤其是你很饿很饿的时候,所以要慎重。
【书单】吃货,你们的书单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