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和成长中的女儿越来越多的互动交流,我真切的感受到,关爱女儿本身要比关心她的成绩更能让孩子获得正能量。虽然关爱成绩有很多方法和手段。关心她本身不见什么立竿见影的功效,但是,我的观念已经在改变的路上。
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因为很容易被环境,被周围各种教育说辞所打动,尤其我们都喜欢或偏好一些呼吁性质的或者鼓动性质的表达。例如:不要听那些专家说的话,他们自己的经济实力,他们的生活层次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甚至樊登也曾说,他每次说自己儿子成长过程特别健康,从来没有责骂或者打过孩子,很多人就会说:“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本身就好。换我家的试试?”我们还经常听到别人说:要重视孩子生命的成长,爱孩子本身,而不是不断去规范孩子,长成我们眼里标准的被社会大环境规范的人,爱孩子的优秀,爱孩子的成绩,爱孩子给自己带来面子。很多家长也会怼:社会资源就这么多,作为家长不逼迫孩子,孩子怎么可能站得高,走得远……
但是,作为一个二胎“老”妈妈,我越来越觉得,当家长放得下,想得开,能更长远的为孩子终身幸福谋划,孩子却反而行走在教育正确的道路上。道家讲: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按着道的规律去为。这是很难的,换句话说,凡事让人感觉拧巴的,其实都是反作用力,即使最后做成功了也是表面现象。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说:“孩子喜欢看手机,也让孩子看?”首先,这是一件教育的事儿,既然是教育就得让孩子自己有认识和觉悟,看手机必须遵守什么样的规则,而不是几句不能看,或者过激的话能解决的,解决问题要从根上解决。在孩子幼儿园或者小学阶段家长要做出很好的示范,而且要将孩子的业余生活安排的多姿多彩,孩子不需要从手机里获得虚拟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或者手机没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消遣。如果到了初高中,家长对孩子看手机等简单的训斥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这时候就不能采用堵的办法,而是疏通的办法,以充分的信任激发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家长要做好的是孩子的心理建设,对孩子生命的充分滋养。
人到中年,回看一路的风景,发现曾经的很多朋友不在我们身边了,即使是好朋友,一年也不过问候几次,见一两回。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只能自己滋养自己,这是一种生活的能力。而对好的成绩的渴求,可能不过是让人具备了生存的能力,然而岁月很长,人有能力满足内在需求才是能让人过好这一生的必备技能。我现在真心的希望,我自己放下教育女儿的执念,用心去滋养她,让她自己开出花儿来。无论她是牡丹花还是如米小的苔藓花儿,那都是她自己绽放自己向世界传递的信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