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列宁的论断十分鲜明:“在一个文盲的国度里搞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他指出:“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主要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毛主席也于七十余年前在延安提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他号召:“全党的同志,研究学问,大家都要学到底,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
我的理解是,对每个人来说,千万不能把学习放松了,放松了学习,等于放弃了一切。

学习的时间在“挤”。现代科学认为,每个人的潜力、潜质相差无几。一些科学家经过对人的大脑研究后证实,影响人的智商的脑细胞大体相当。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显得聪明,有的人却很愚钝;有的人有所作为,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人为何有差异呢?对此,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明确回答:“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有人据此作了一个分析: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按72岁计算,其一生中是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2年,文体活动8年,工作14年,闲暇时间22年。可以看出,其中闲暇时间最多。显然,一个人的差异在于怎样开发利用22年这一宝贵的时间资源。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发奋学习成为出类拨萃的人。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看一个青年今后有没有出息,不要看别的,就看他每天晚上在做什么。
学习的方法在“活”。毛主席说过,《共产党宣言》里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没有陈独秀、蒋介石,但他活学活用,从中读出了“阶级斗争”四个字。邓小平也说过他看书不多,就是方法活,记住了毛主席的“实事求是”四个字。那么,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学习要求精。换句话说,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应该选择学习那些对工作有帮助的知识,即要着眼于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又要结合自己的事业发展。其次,要向身边人学习。身边不乏能说会道、才华出众的人,其言行举止都应该注意观察。看他们怎样与领导沟通、怎样求同事帮忙、怎样给下属安排工作等等。然后,动动脑筋分析一下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最后,要向成功者学习。成功学有一句话:不要去撞得头破血流摸索成功经验,而应该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大家熟悉的欧洲几个名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亚历山大。这几个人,他们前者依次是后者的老师。苏格拉底带出柏拉图,柏拉图带出亚理士多德,亚理士多德带出亚历山大。明师之所以出高徒,是因为他们向成功者学习了。
学习的目的在“用”。当年从苏联回到国内的王明,曾以所谓精通马列、对原著倒背如流著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某个观点,在哪本书、哪一页、哪一行,脱口而出,其理论水平受到当时某些青年知识分子的狂热崇拜。就是这位“理论天才”、“活马列”,严重脱离中国实际,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给党造成巨大危害,使我们的党员从30万减少到10万,红军从30万减少到3万。这一铭刻在党的历史上的惨痛教训,无时不提醒大家,学以致用是何等的重要!

古语言,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学习里,蕴藏着人生的无限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