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失的两大教育是什么?
商业本质教育和性教育
一、商业本质,是教育成品最终要面对的现实社会选择
咨询个案1:
小A,男,25岁,本科毕业,通过国考,进入卫生局工作。父母都是某级领导,觉得儿子工作稳定、单位体面,也算没有枉费多年的辛劳。
可好景不长,工作不到半年,一直乖巧听话的小A居然背着父母提出辞职。幸好他的领导是小A父母的朋友,把辞职信压了下来,通知了好友。
父母顿时像热锅上的蚂蚁,找儿子谈话,没有想到从小到大都顺从听话的小A,这次居然“四季豆不进油盐”,死活都要辞职。他父母打电话给我,让我劝劝他。小A也算我看着长大的,我是他比较年轻的长辈,平时交流也多一些。
我拒绝了小A的父母,我的亲友。原因有2点:
一、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一般不会接熟人甚至亲朋的个案,但可以根据情况转介其他咨询师。因为心理咨询,是双方建立信任,共同探寻心灵成长的过程。熟人或亲人,过于熟悉,会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这是很难克服和更改的,会对咨询深入探究不利,我们会尽量避免。
二、以我对他们家庭的了解,我知道应该疏导和做心理咨询的是小A的父母,而不是小A。原因很简单,小A一直走在父母为他安排的道路上,他迟早要长大,他也迟早会”叛逆“,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基于以上原因,我给他们介绍了我的朋友,一个擅长职业规划的咨询师。小A很快接受了咨询,通过2个月的咨询,基本没有提辞职的事了,工作也比较顺利。
我朋友告诉我,小A最主要的症结是对死人的恐惧。因为,卫生局时常要处理医疗事故,小A时不时要去停尸房、殡仪馆,这是他恐惧的源头。他给领导提,领导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久了适应就好了。给同事讲,人家认为他矫揉造作,故意想偷懒。给父母讲,他们根本不理解,认为他从小胆子就大,这是辞职的借口。小A对于死人的恐惧,影响到他正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他自己也很焦虑,但又无法排解,认为不要这份工作,就能解脱,于是义无反顾选择辞职。
我朋友首先与小A一起探寻对”死人“恐惧的根源所在。追溯到幼年,小A家当时住在一个院落,隔壁有人被杀,当时满院子人围观。一群孩子,以敢挤进人群看死人子,来证明自己勇敢。小A为了证明自己,去看了,而且真切的看到了惨不忍睹的杀人现场。平时和自己交往的熟人,瞬间面目全非,血淋淋的死去。对一个7、8岁的孩子,心灵是一种冲击,而他还不能表露害怕、恐惧,要压抑自己,让自己看上去很”勇敢“。这样的心结,就深深埋在了他的潜意识里。以至于,面对非正常死亡的尸体,小A都会闪过幼年时残留的恐怖画面,进而影响到进食、睡眠。我朋友给他做了相应的处理,他现在的心理状况比较良好。
但是,我朋友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估计,小A最终还是要辞职!”
“为什么?心理恐惧问题,不是解决了吗?”
“因为,他想要做他自己!”我顿时明白,朋友话中的含义。
经济社会需要商业头脑咨询个案2:
小B、小C,同为名牌大学毕业生,只相差1年。两个男孩均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型国企工作,原本憧憬的美好前程,却被放在基层管理岗,一呆就是3年。小B和小C,是通过一个项目策划认识的,两个年轻人,原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干一场,结果没有想到前期做了近2年的工作,项目叫停,就搁置了。一拖又是2年,两个年轻小伙,一晃就步入中年,结婚、生子,家庭的拖累更大,事业又要死不活,天之骄子的荣耀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有生活的压力和事业的失利。
两个人,成了难兄难弟,上班就一起怨天怨地,一副怀才不遇的惆怅,越说越气。突然有一天,小B不说话了,就半天喝口水,小C见他这样,也不想说了,就这样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抑郁了。
当努力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时这种大学生步入职场后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会越来越多。综合分析,我认为还是我们缺少了基本的商业教育。
我们教育、培养孩子,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还是要他们能自食其力。要自食其力首先就要面对就业,就业就必定会进入商业社会。商业社会就是优胜劣汰,不断更新迭代的现实社会。我们的孩子还沉浸在,只要我成绩好,就应该怎么样、怎么样的幻境中,怎么去面对商业竞争的残酷。一旦不如意,就推卸责任,认为环境不好、商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不公平等等。
接受不了现实,就必定产生矛盾,人的心理冲突一旦形成,找不到出口,就会出现心理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身边焦虑的人,抑郁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姿态面对商业教育,告诉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是为最终进入社会,接受商业挑选做准备的。而进入社会的学习,比学校更残酷,不是你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也不是学习分数的绝对对等关系,分高就进好学校,分高就能进好公司。即使进了好公司,也不等于“万事大吉”,商业的浮浮沉沉,谁能料到公司的沉亡,行业的兴衰。面对商海的汹涌澎湃、暗潮涌动,我们都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一的出路,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应对风浪。
如果我们避重就轻,不告诉孩子这些,只是一味强调,学习苦,读了大学就好了,工作了就好了。他们不会有持续学习的思想,也必定会面临期待工作后不学习的轻松和步入社会后需要学习更多的冲突,以至于把他们陷入一种困局。
正面引导,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面对困难才能真正做到百折不挠。商业本身是美,不是洪水猛兽,要有相关的教育引导,才能在面对时,不至于措手不及,临阵脱逃。
二、性教育,是认识自我的开始
咨询个案3:
DD是个非常优秀的男孩,大二就是学生会骨干,家庭条件优越,父母一心想送他出国深造。
正因为优秀,父母怕他过早谈恋爱,有牵绊。一味给他灌输,现在女孩有多多难缠,多多拜金等等,一系列负面灌输。加之DD交友不慎,误入了同性恋人群。与他恋爱的,表面上也是一个优秀的男生,但是引诱DD后,又把他抛弃了。从小顺风顺水的DD,第一次受到的打击居然这么大。父母知晓后,更是晴天霹雳,肠子都悔青了。于是,又八方托人给DD介绍女朋友。DD又恋爱了,但是这一次,让他更混乱了。他搞不清楚自己是喜欢男生、还是女生,甚至都喜欢。
他走进了咨询室,他感觉到了自己心理出现了问题。
咨询的过程并不漫长,因为来访者有强烈的治疗欲望,也有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DD很快走出了阴霾。在咨询过程中,我看到的是DD在青春期性教育的严重缺失。青春期是叛离期,更是自我认同,性别识别期。DD的父母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业,完全是恐吓性的教育,给了孩子非常多的对婚姻和性的负面影响。加之现在社会上一些毒瘤,把同性恋当成一种时尚、一种追求自由的表现,就给了孩子错觉,搞不清自己的性别角色,就必定错乱。
性教育是随年龄发展的正确的婚姻家庭观是最好的性教育我们对性教育,要么遮遮掩掩,要么夸大其词,要么沉默不语。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方向。性是一个人认识自我的开始,是应该正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的。正确的性教育,应该配合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同步进行。性是美好的,在婚姻内的性,才是被祝福的。婚姻不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是以两个人的情感统一为基础的,婚姻的幸福直接影响自己的一生和孩子的一生。这些基本的理念,首先我们做父母的要有,才不至于让孩子混乱,无所适从。有了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孩子才能正确面对性的问题,才能在所谓的“流行”、“前卫”中找到自己真正正确的答案。
为人父母,就是不断学习怎么做父母的过程。我们要明白,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或家庭。我们要以全面的教育,来正确引导我们善良的孩子。
网友评论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