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了我大一到大三的你,再见。

作者: 一饼张 | 来源:发表于2017-03-20 18:00 被阅读11次

我是学院里学生会的一名成员,但我更喜欢“新媒体”这个名片。

我们四个主编的工作是负责学院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与管理,

我的职责集中在【特刊】的推送,

在学院规定的框架中努力施展创新创意是我们每日必备。

从大一到大三,

从学妹到学姐,

流水的辅导员,铁打的我们。

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三分钟热度”的人,

可是“新媒体人”这个称号,我居然背了有三年......

蓦然回首,身后的脚印依稀可见,今天写下2017.3.18的True Feelings,日后纵使脚印褪去,我也能翻看那年今日的自己。

用“向内”的态度去工作


把工作交给一个很喜欢的小学妹,

突然有一天她和男朋友一起到我楼下和我说老师如何怼她,她如何一点点丧失做这份工作的兴趣。

讲真,我和这个老师工作了近一年,我是无法想象老师是如何真怼她的,

所以看着她两眼汪汪,我真的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安慰。

在这之后我和老师沟通,和在场的小学弟沟通,坚定了一件事:

“工作中态度固然重要,可是有了态度不代表有了一切。”

在我简单的认知中师生矛盾无非两种:

一,老师错了我占理,那我尽最大力,摆低姿态和老师说清楚。

二,我错了老师有道理,那自然我错我改。

一件事发生,双方都有责任,但总有较大的责任方。有了矛盾肯定也会有情绪,有情绪很正常,但是情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所以一旦发生什么事,我们能不能“向内”想想,

拒绝习惯性的被自己的认真感动,单纯的“量化”自己;全面考虑自己怎样能“出活”,用“小量”得“大质”。

“不要用过程的艰辛反复去感动自己,而是用出色的结果去证明自己”是一个新媒体人的素养。

想当年,

视频的出品,策划、文案、选角、拍摄......除了后期,几乎一人全包。

靠着满腔热血,当日的家教都给请假拖延了,一整晚NG了近50多遍的视频最终被选出10条发给老师选择。

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本想着10多条给老师,让老师有个选择,结果那10条,一条一条的被毙掉,当时内心真的是绝望的。不仅仅是自己付出这么多时间精力,更让人痛心的是我没法向那么多给力的小伙伴交代,甚至有些还不是特别熟。累心。

那时候还临近TEM-4考试(不过线就比毕不了业)我想了一个多小时,给老师打过去了一通电话。

我说了我的视频、我的考试、我的认真......

“你说的我都理解,你需要什么都可以跟我说,但是视频质量不过关就是不过关,说重新拍就得重新拍。”

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可是视频还是重拍了,

那段时间一度觉得“有时间学习是一种幸福”的我上课时不是坐第一排就是第二排,考试不高不低的过了,

我知道我能做的更好,但是一路走过来,我能在那段时光里坚持下来,已经很感激自己了。

负责来源于喜欢


有的时候觉得,

工作就像我们的宝宝,工作有了进展,内心是无比骄傲又不满足于当下的。

有时候也觉得,

工作就是一个黑洞,大把大把的时间、精力投入,一遍又一遍的扪心自问——“做这些值得吗?”

从大一开始,“喜欢”就是我最无敌的理由,因为喜欢,所以负责。

——“你做这个做这么认真有什么用啊,又没什么人看。”

常常有人跟我这么说,

起初是不满甚至愤怒的,

心里一种感觉,就是我怎么骂她都可以,但是你们不行。

实话说,学生会的工作和班委加分不相上下。二者加分只取其一,也就是说我不干手里这份工作,回归班级加分照旧。所以我拍着胸脯说,我不在乎这个加分,工作纯粹是喜欢。

但是有那么清高吗?看到周围一个个和我同样的职位,却干着少得多的活;周围一个个考完了托福、GRE或是努力刷分保研......他们手头的工作只是他们前进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当我心中默默觉得他们太功利时,我慌了,我真的不在乎吗?我又不确定了。

不确定这种感觉是“没得到本该属于我的”的不公平感,还是“我是不是本末倒置了”的慌张感。

渐渐的,发现这种喜欢,代价太大了。

一开始的负责来源于喜欢,变成了负责纯粹的源于责任感。

“整体思维”让自己无懈可击


无数转发量过万的公众号文说,“要有老板思维,不要局限于自己岗位的角色吧啦吧啦吧啦......”

我抱着这样的态度上阵了,三五个回合不到我就遍体鳞伤了,太累了,说着容易,一个人在干好自己的基础上有要顾全其他工作太累了,无论是体力上还是心理上。

也许是我太年轻,现在的我只能将“老板思维”局限于“整体思维”。

首先,自己的工作是一个整体。

写文案的时候要有一个框架,每一段的思路目的都是无比清晰的;

改文案的时候,不要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说一个你改一个,只能是“小锤子打地鼠”——敲完一个又冒一个。

文案是自己写的,充分掌握主动权,与老师的沟通不是专制的听从,而是平等的沟通,协商一致后,一网打尽。

其次,自己隶属的部门是一个整体。

尽管有时和自己的直接上头Boss闹矛盾了,当时很讨厌他;

但也要时刻记住,“再打再闹还是一家人”,

太以自我为中心,自己受伤了天下皆知,Boss面子上过不去,家丑外扬,自己的家在别人眼中形象大打折扣,自己的形象也注定好不到哪去。

“整体思维”带来的是属于自己的主动权,工作是创造不是复制,更不是服从。

“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做”是一种境界


有一次挚友向我发牢骚:“我们现在学的这些其实用一个简单的软件就轻松上手,但考试还考这些东西。”

我回复她:“现在之所以学就是要让你们了解,了解了以后不一定会用,就像很多老板其实没做过多少'实事',但是每件事、每个环节,他们都懂,这样他们才能较好的统筹规划。”

所以,“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做”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领导者的境界。

实话说,在这一点上我做的是极不好的。

一个综艺节目上徐静蕾说过,做导演时,她是个“细节控”,一个道具的平面设计她能从晚上11点和设计人员沟通到凌晨三点,但其实自己上手的话可能二十分钟就结束了。

而我,常常因为贪图节省时间,自己就上手了。

一天小学弟跟我说我们这的稿子比哪哪哪的好写,哪哪哪的稿子改了N次了还不过关。

我挺欲哭无泪的其实,

那都是后来我自己上手帮你们改的呀,让你们在初稿的基础上大概修改了两次,我就自己动刀了,

毕竟那时你们刚接手工作,写文案一怕想不到好点子,二怕改来改去改来改去改来改去......

能想到好点子已经不容易了,我不忍心更害怕你们会因为反复又反复

看上去我很累,身边的人总说,别那么累,把活派下去,

我点头又点头,把活派下去其实等于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培养辅导的工作。

可能也是自己太图省事了吧,

想起来以后若还有机会带上一帮子人共同做一件事,也算有前车之鉴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没说的也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了。

这份工作就是陪伴了我三年的“男人”,

这三年的相爱相杀让我已经无法分辨这份感情到底是爱是恨。

唯一能确定的是:

这三年,我们都有所成长。

终。


相关文章

  • 陪伴了我大一到大三的你,再见。

    我是学院里学生会的一名成员,但我更喜欢“新媒体”这个名片。 我们四个主编的工作是负责学院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与管理,...

  • 你好,大学,再见

    “你好”大学,“再见” 大一到大三时间转瞬即逝,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正是享受大学的好时候,大四的学长学姐...

  • 同学,你大几了?

    “同学,你大几了?” “大一!(^ω^)” “同学,你大几了?” “大二。” “同学,你大几了?” “大三了…╯▂...

  • 11.8

    你叫我“姐”我可以忍, 但你非在前面在加个“大”字…… 就别怪我不答应了[再见][再见][再见]

  • 从大一到大三的火车票

    从大一到大三的火车票我都留着,就是遗失了几张。

  • NO

    还是不卸载了 我对你还是有感情的 毕竟 你陪伴了我这么多时日 感激 留念 不再见 (os:冲动是魔鬼)

  • 再见了,我的大三

    博东楼十一点四十分的下课铃声,像往常一样,依旧没有变化,就像它一直所做的事情一样,在一片宁静之中响起,即要引起一阵...

  • 再见了,我的大三!

    我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大二,再见!又到了这样的时机,今晚我说:大三,再见! 还记得去年贾书记开考风考...

  • 步入大学的你,一定不要害怕孤独

    前些日子看见不少人都说:“,这趟火车一到站,我就是大三人了”。 后知后觉的我也发现了,已经大三了,朋友圈里不少以前...

  • 关于这里,最后一篇文章

    唔,还是要说再见啦。 从大一到现在的大二,简书真的陪伴了我好久啊,已经来了一年多了。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为爱发电(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陪伴了我大一到大三的你,再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mu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