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涅水传奇(三)
南涅水石刻馆
{南涅水村,位于山西省沁县北部,县城北30千米处,现属牛寺乡管辖。南涅水南靠华山、北依涅河,因居涅水南岸而得名,与武乡县故城村隔河相望。这里有仰韶时期南涅水遗址,属于浊漳河上游北源涅水文化(漳河文化),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山西东南部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遗址;这里有2013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洪教院;这里是中国民间第一石刻馆--南涅水石刻原出土地。}
南涅水石刻馆位于沁县城南1千米处的二郎山上,美丽的西湖南岸,又名二郎山石刻馆,号称中国民间第一石刻馆。1985年建馆,1989年10月1日开放。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的馆名;曾任山西省博物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协第一副主席徐文达题名的“南涅水石刻”镌刻在二郎山的崖壁上,并且题了楹联“隠地千年群佛出容姿祥瑞,垒石百节众尊还风采慈安”;曾任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兼考古研究所所长、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张颔,出版了《侯马盟书》、《张颔学术文集》等著作,他用篆体题写了楹联“涅水铜鞮钟灵毓秀;贞珉石碶集瑞搴英”。
可谓: “二朗神惊雕刻艺,千般品物来菩萨;西湖水漾佛光显,万象形容入如来。”
石刻馆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分三座落,为“群佛宫”、“铜鞮(di)碑林”、“万象馆”,共有殿堂250间,馆内有碑林殿、佛塔殿、石刻殿等。馆藏文物以南涅水石刻造像为主,除陈列沁县历代精美的石雕佛像、头像400余件和历代名人字画100余件、碑铭101块外,主要收藏有1959年沁县城北30千米处的南涅水村出土的石刻造像2139件。
据碑文记载,这批石刻造像出自北魏永平元年(508)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间,积累了500多年民间石刻艺术作品,国内颇为罕见。石刻题材以丰富多彩的佛教活动为主,融中国民间习俗与西域佛教为一体,分为文字造像、个体造像、雕刻石像和塔形造像四大类,雕像近万尊。部分塔形造像由389城(节)刻像石叠磊成塔形,共53幢。石塔所用石块均为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形砂岩。石塔用石多者9块,少者5块。每块石的四周均雕佛龛、佛像和花卉图案。据已发现的塔型造像石块计算,可叠磊成200余座石塔。馆内有个体造像1161尊(件),大的高2.45米,小的高尺许,千姿百态,是中国石雕艺术的珍品。还有文字造像碑50余通。除20通造像碑外,余皆为文字碑。其中馆藏《陶的珍刻》,为东晋陶渊明的手迹。清乾隆六年(1741),沁州人张孝捏任监察御史巡视江南,欣得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给“云龙上人”之手书,其于武周圣历二年(699)为武则天所得,武亲自题跋于后。其他名人如沈约、狄仁杰等阅后也予题字。再后又有常熟人加盖“虞山老樵”印章,其受知者重视由此可见一斑。这9块石刻,各高35厘米,宽110厘米,大小均等。前7块,全为陶书,存诗12首,计810字。武则天题词共82字,还加盖她“凤阁之宝”、“凤阁审定真迹”印章。石刻原藏沁县城南梅沟村,历来为张氏传家之宝。七七事变后,张氏子孙将其隐埋地下。新中国成立后,张氏子孙将其全部献给国家,至今保存完好。
馆藏康熙皇帝书法石刻也是沁县一宝。康熙四十二年(1703)前后,康熙皇帝把自己临摹宋米芾的《千字文》、诗、连同他本人的墨宝, 赐予当时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吴琠,吴亲自选购汉白玉,访名工将其镌刻珍藏。吴琠去世后,其子吴时谦开县城吴氏祠堂后建“宸翰楼”一座,将石刻全嵌于楼内墙壁上。石刻共48块,每块高35厘米,宽100厘米,大小均等。石刻共保存康熙皇帝字迹1246个,还盖有“康熙宸翰”、“敕几清宴”、“龙天主人”、“稽古右文之章”等五方印章。此外,馆内还藏有少量刻像石、历代文人骚客讴歌“笔峰山”的诗词等。
其实,南涅水石刻馆已经成为沁县的博物馆,但他的主体是石刻,是北魏从大同到洛阳迁都路上的众多石刻奇葩中最靓丽的一朵,提到石刻文化,我们必须提一个人,这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仅仅在这个世界上活了三十二年的魏孝文帝拓跋宏,竟然做了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简直让人难以相信。他名义上四岁即位,在位二十八年,但在实际上他的祖母冯太后一直牢牢掌握着朝政。冯太后去世时,他已经二十三岁,因此,他独立施政只有九年时间。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九年!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走向大唐》里说,魏孝文帝的果敢和决断,用九年时间把中国北方推入了一个文化拐点,而当时全中国的枢纽也正在那里。因此,他是鲜卑族历史上、北魏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帝王。通向大唐之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正是北魏的两个首都所在地。北魏的迁都之路,由这两座石窟作为标志。而在迁都路上的沁县,恰好是这条路上的中点,难怪出了南涅水规模宏大的石刻。
当年主持云冈石窟建造的鲜卑族统治者不仅在平成展现了雄伟的旷野之美,而且还爽朗地在石窟中引进了更多、更远的别处文明。云冈石窟的最重要开凿总监叫昙曜,直到今天,“昙曜五窟”还光华不减,大佛腾云而来,本来就在空中,今由雕刻者的手才被人们的眼睛所见。公园460年-465年,1万名工匠在僧人昙曜的主持下,在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绵延1km的山崖之上建造了云冈石窟最初的五窟,史称“昙曜五窟”。他原是凉州高僧,当年凉州是一个极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公元439年北魏攻占凉州后,把那里的三万户吏民和数千僧人掠至首都平城,其间有大批雕凿佛教石窟的专家和工匠,昙曜应在其中。因此,云冈石窟有明显的凉州气韵。
但是,凉州又不仅仅是凉州,还融合了新疆的龟兹(今库车一带)、于阗(今和田一带)的两大系统,而龟兹和于阗,那是真正的西域了,更是连通印度文化、南亚文化和中亚文化的交汇点。
因此,云冈石窟,经由凉州中转,沉淀着一层层悠远的异类文化,简直深不可测。例如,今天很多参观者到了云冈石窟,都会惊讶:为什么有那么明显的希腊雕塑(包括希腊神庙大柱)风格?对此,那是受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而犍陀罗,正是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融体。
希腊文化是凭着什么机缘与遥远的印度文化交融的呢?我们要再一次提到那位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了。正是他,作为古希腊最有学问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长途东征,把希腊文化带到了巴比伦、波斯和印度。巴基斯坦的塔克西拉正是犍陀罗艺术的发祥地。在犍陀罗之前,佛教艺术大多以佛塔和其他纪念物为象征,自从亚历山大东征,一大批随军艺术家的到达,佛教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一系列从鼻梁、眼窝、嘴唇和下巴都带有欧洲人特征的雕像产生了,并广泛传入中国的西域,如龟兹、于阗地区。云冈石窟既然收纳了凉州、龟兹、于阗,也就无可阻挡地把印度文化和希腊文化也一并收纳了。
北魏迁都洛阳后,精力投向龙门石窟的建造。龙门石窟继承了云冈石窟的深远度量,但在包容的多种文化中,中华文化的比例明显升高了。当然沁县的南涅水石刻已经是这种过度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的刻画趋于东方面孔,趋于生活本源。俗话说皇家石刻看云冈,民间石刻在沁州,这里的石刻题材大多以佛教人物和佛教活动为主形式,它们小巧玲珑,精巧别致,是在云冈龙门开山凿地造大像之后,在民间兴起的又一种佛雕艺术形式。有个佛龛上面呢有三个人物,左边的这个人呢头戴毡帽,手拿扇子,坐在床榻上,看上去一派西域风貌,中间的这个是思维菩萨像,右边有一人,双腿跪地,双手合璧,手里还拿着线条拴了一条鱼,其实这个画面讲述的就是佛传故事里的 “文殊问疾”,说的就是有一位居士(维摩),也就是我们左边这位手拿扇子的人,他们深受释迦牟尼的青睐,有一次他生病了,释迦摩尼就派文殊菩萨来探望他,这个双腿跪地的动作的表明了文殊菩萨虔诚的心态,手里拿鱼寓意早日痊愈的意思,整个画面的生动形象,立体感非常强。南涅水石刻积淀了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遗存,也充分的体现了沁县人民的劳动智慧和创造精神,真正的让世间凡人能感受到醍醐灌顶顿彻大悟。
“塔起涅水 神传天地
碑存铜鞮 名重古今”
从南涅水石刻,我们可以领略北魏的气魄:吞吐万汇,兼纳远近,几乎集中了世界上几大重要文化的精粹,熔铸一体,互相化育,浩浩汤汤,滚滚如潮,这种宏大,举世无双。由此,大唐文明真的近了。
从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南涅水的先人用智慧的双手酝酿了最初文明的曙光,创造了规模宏大的涅河文化。2000多年后,到了公元67年东汉时期,南涅水人又兴建了洪教院,创造了古代中国建筑的奇迹,后又于清代修建了水阁凉亭。又过了500年,南涅水人用他们勤劳智慧的双手在坚硬的岩石上敲敲打打了500多年,创造了今天南涅水石刻的无限荣光,让我们后人尽享古人创造的福祉,可以说在南涅水这块神奇的土地上,5000年来南涅水人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奇。
2022年7月21日星期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