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天文(一)
日月合璧
《周易》中说:“上天显现天象,圣人依据天象制定法则。在伏羲和女娲时期,就开始仰观天象,俯视观测大地,以此确立治理天下的法则。”观测天象于天,说的是日月星辰运行;观测法则于地,说的是根据不同水土划分州郡。形体成于地上,形象现于天上,所以说上天以北辰星为枢纽,构成帝王在上天的形态,以特定机制运行,依据特定的度数布设日月星辰。它们可以分成三阶、九列、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等四种门类,相当于地上百官中的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还有北斗星、太微星、摄提星官等,共一百二十个星官。二十八宿顺次布列在天上,在地下与之相应分成十二个不同的地域。天与地各有划分,又相互对应,星辰的形象就完备了。
三皇致力于教化百姓,像神灵一样淳朴,这时出现了五星连珠和日月合璧的天文现象。教化百姓任其自然,百姓互不侵犯。到了方字产生之后,五帝开始治理天下。轩辕黄帝开始接受《河图·斗苞授》,观测日月星辰运动天象,所以星官书籍记载从黄帝开始。到高阳氏时期,派南正重管理天文,派北正黎管理地面。在唐、虞时期,由羲仲、和仲管理,夏朝有昆吾,商汤有巫咸,周朝的史佚、苌弘,宋国的子韦,楚国的唐蔑,鲁国的梓慎,郑国的裨灶,魏国的石申夫,齐国的甘公,都是掌管天文的官员。他们仰观天文,俯视大地,占卜吉凶,用于辅佐朝政;推步演变,洞察天机,采集祸福根根源,目睹预判形势发展。秦朝焚烧《诗经》《尚书》,以便愚弄百姓,六经典籍全都付之一炬成为灰烬,只有星官书籍保全没有被毁掉。所以《秦史》在记载秦始皇时期,彗星出现在大角星处,大角被遮盖不显现,这是大星和小星斗在宫中争斗,这是其废亡的征兆。汉朝建立后,汉景帝、汉武帝时期,司马谈和他的儿子司马迁,是世代相传的北正黎后人,先后担任太史令,司马迁著成《史记》,其中有《天官书》。汉成帝时期,中垒校尉刘向推广《洪范》中的灾异条目,写成五纪皇极论述,以检验过去的事情。汉明帝派班固著成《汉书》,马续续写成《天文志》。现在继续《汉书》体例,著述成《天文志》,时间起自于王莽居位摄政元年,结束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计二百一十五年的历史,主要记述这段时期的星辰变化,对及地表天象的反应,以显示上天告诫,阐明帝王应当做的事情。
王莽地皇三年(22年)十一月,有颗彗星出现在张宿,向东南行进五天后消失不见。彗星是恶气集结产生,预示着乱兵出现,所以叫做违背大德。违背大德,是天下动乱的迹象,表明朝政混乱。它又是突然出现的,就像兵事突然发生一样,所以叫做‘孛’。孛的含义还有所伤害、有所阻碍、有所遮蔽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彗星的出现是除旧布新的征兆。张宿所对应的是周天子所辖的地域,彗星出现在张宿,向东南运行,就到了翼宿与轸宿的天区。与翼宿、轸宿对应的地域是楚国,所以周、楚之地将会有兵乱发生。
23年正月,刘秀在舂陵起兵,会合下江、新市的张昂、王常所部起义军以及淮阳王刘玄的军兵,合力攻克南阳,斩杀王莽的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等人,杀掉王莽的军士几万人。刘玄被拥立为天子,在洛阳定都,随后向西攻入长安,但是最后战败身死。刘秀兴起于河北,也建都在洛阳,居于周地,这符合除旧布新的天象。
慧星出现黄其军
作于2023年9月15日(古历癸卯年八月初一)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