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彦讲述摘录:我们中国人讲求外圆内方。比如说像我们古代的铜钱就是外圆内方的形状,也是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寓意我们要外攻内守,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本心,守住自己的本质,就像我常说的要做好自己。当你真正能够从自己的心出发做好自己的时候,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你都不用担心害怕。也不用因为外界的一些事物影响干扰了你,你就被带走了。实际上,守住自己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那你要如何守住自己又不去破坏外面的世界呢?这个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事情。
我的感悟:我很多次在和朋友的聊天过程中谈到了多年来读书的收获,我说:读书让我认识了我自己,找回了我自己,并且能够勇敢地做回自己。也许在别人听来这是很虚无的一句话,但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在过去很多年里,我一味向外求,用尽力气去抓取世俗世界里的很多东西,我活得很努力,一再想得到世俗世界里的认可,可是当我快要搭上性命都抓不住那个目标的那一天,我猛然醒悟,我问我自己,这是我要的生活吗?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于是,痛定思痛后,我开始学着放下,我开始关照自己的内心,整整一年我几乎什么都没干,那一年我读书、到处去玩儿、到处去看,直到眼睁睁地看到父亲去世而我毫无办法的那一天,我看到了生命的本质,原来,一切世俗的东西必须从属于生命,命都没有了,其它一切还有什么意义?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么多年里,我被外界的很多东西带走偏了,外攻的同时忘记了内守,忘了自己的初心。实际上,在那以后,我还是时不时地被外界的欲望带走,但都是在觉察的状态下的,很多世俗的东西,我都是看一看,然后羡慕一下,最后我还能返回来安心地做自己。
彦彦讲述摘录:我特别喜欢南山空同老师这本书里关于守中这一段话的陈述,我给大家读一下吧。什么是“守中”呢?就是知道事物的本源但不拘泥于本源。而且能够识别和接受其发生、改变和变化,守住自己自身本质与初衷的同时,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外攻内守,能够在水流浑浊时保持自身的清明,你的行动可以是急切的,但你的内心却应是平静的。言行符合自然之道,这就是所谓的守。
我的感悟:看到这一段的讲解,我想到了一位老师,是教初中的一位女老师,去年期中考试结束后,她和她同事一起去我家饭店用餐,她们一边吃饭一边聊考试成绩和排名,言语中有很多对于现行教育制度的无奈,这位女老师说:我做事情一直讲究中庸,凡事努力了,结果是什么我都接受。现在回想起来这位老师一定是能够在水流浑浊时保持自身的清明的人,她很忙,但她内心是平静的。她的“守”一定做的很好,
彦彦讲述摘录:不用远离名利,却依然可以实心敬意地做事。能不因为要得到笃静,而过分地远离一切名利;不用舍弃七情,依然可以明心见性;不用远离五贵,也能不再有贪欲;不用远离声色,却同样可以自得清净;这便是所说的“中”。
我的感悟:这段话说的太好了,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也许为了得到那份清静,会选择隐居的、避世的生活,其实有一段时间里,我就特别想找一个人少的地方躲起来,看到报纸上报道终南山隐居人的生活,我自己策划了很久,当时真的特别想过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但是,由于现实的种种牵绊,也许自己也没有真正地想好,终未能成行。读到这里,原来:“不用远离名利,却依然可以实心敬意地做事。能不因为要得到笃静,而过分地远离一切名利;不用舍弃七情,依然可以明心见性;不用远离五贵,也能不再有贪欲;不用远离声色,却同样可以自得清净。”这才是最高境界呀!这样才是真正的修啊!原来我一边打理饭店,一边看书,一边写毛笔字是最好的修炼方法啊!
彦彦讲述摘录:所以这个“守中”,它的规律在于损益,就是增减之道。到底什么样是多一点,什么样是少一点,你自己要去把握。中国人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一种关于损益增减的文化。在这本书里面,会大量地讲到损益跟增减,就是你如何去调整你的行为,如何去修正你的言行,如何按照自然之道去说话、做事情,去校正自己。这些就是我们这一辈子所要去修行的功课。
我的感悟:守中之道、损益之道、中庸之道、增减之道,如何运用这个道去活好这一生呢?彦彦说这是一辈子要去修行的功课。要用一生来修的事情一定很不容易,但一定是特别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对于我来说,虽然半生已过,走了很多弯路,不过我觉得一切都不晚,在告别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我希望像稻盛和夫说的那样:在被幸与不幸的浪潮冲刷中,不屈不挠地努力活着。把这个过程本身当作“去污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性,修炼灵魂,带着比初到人世时有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这个世界。
作者:丁晓莫,一个喜欢读书、写字、思考的餐饮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