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道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人之学的道径,在于彰明其本有光明的德行,在于亲近民众使民众日新月异,在于使天下(人都)达到至善之境地。
第一节、释意
释“明”
明,日月照耀。(《说文解字》)“日者,天之明。(《周礼·天官》)”‘日月成,故明也。’(《史记·历书》)‘日月中时,遍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照临四方谓之明。’‘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落月起,月落日起,终而复始,故能生生不息。“大明,晓乎万物终始。(《易·系辞》)”
“视远惟明。(《书·太甲》)”“知微其明”。“日合于天统。(《前汉·律历志》)”“大明终始”,终始万物的是明,而始万物的是知,“乾知大始”。即当“与日月合其明。”“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礼·乐记》)”“‘有文章而光明。’‘钦明文思安安。’(《书·尧典》)”又“天下文明。(《易·乾卦》)”
朱子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大学章句》)
刘止唐言,“明明,言甚明也。明而又明,不息其功。《大学》教人明之以复其初,亲爱而体之也。民无异性,学者亲而体之,乃有以周知乎人情。”(《大学恒解》)
明,明之,何谓明之,使天下之人皆具其德并以其自明。人人具有自性光明的德性,如尧舜。但是被后天的物欲、私欲、情欲等给遮蔽了,因为“人心惟危”,心猿意马,自性光明无法彰显。就像一颗夜明珠被泥土包裹起来,它不能大放光明。太阳只所以不能看见,不是太阳不见了,而是被乌云遮住了。我们要做到事就是去掉泥土、拨开乌云,这重功夫就是“明”。
释“德”
“德”的异体字“惪”同音,就是直心、心正直,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就是“德”。“天之理而人得之,故曰德。”“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说文解字》)“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也。”“君子进德修业。”(《易·乾卦》)
“三德:一曰正直(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刚克(刚强而能立事),三曰柔克(和柔而能成事)。”(《尚书·洪范》)
“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尚书·臯陶谟》)
释“明德”
明德,即明本性之德,本然之善,生生之德。
要明“明”之德于天下。首先明生生之德于天下,上天有好生之德。万物能生,皆因具仁,桃仁、杏仁、瞳仁,代表生机、生命,明仁德于天下。既学天,天最大的德即好生,亦即仁,仁心、仁术、仁德、仁人。仁者爱人,仁者无所不爱,所以才能生生不息。明之本能即机,能终始。终始为天之道,亦即自然之道。(《毓老师讲大学》)
天地之大德曰生,始其天地之心,生其天地之德。始其天地之心,即横渠先生张载所谓“为天地立心”。以天心为己心,以生机为己心,以率性为己志,此为践行的入手处。读书人必得有天心,为天地立心,复其见天地之心。
孔颖达说,“章明己之光明本德,谓身有明德,而更章显之。”正如未明之时,犹身在雾霾的城市最中央;明德之时,犹雨后天空的蓝天与白云、宛若星辰在晴朗的夜空。更进一步让其明彻、普照、无私。“光明”,太阳、月亮因为有光而普照大地,才有那透彻天地的明,世界才不幽暗、黯然、万物才能生长的盎然、生机勃勃。
明明德,即宣扬明的德,明的本能即是终始之德。学“大”之后,有了成就,必须懂得并宣传天地之德。“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易·乾》),乃是天之德。天地之德外来个“明”,“大明终始”才能终而复始,生生不息。人每天都活在“明”的德里,所以第一件事得感谢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明德”。
明明德是知本的思想,要每个人都懂得报恩,感谢天地间自然界的德。知恩才懂得感恩,报恩才不会随便浪费,何以我们能够有吃、有喝?因为“万物皆备于我”。首先要报恩,儒家常报“天地君亲师”之恩。孝是责任,要报恩,奉孝至德,何以要“明明德”即在此。
西安终南书院的人文精神:知本念恩、大同情怀、中和为道、礼乐修身。知本就是知人身之本、生命之本、天地之本。念恩即在报恩,在明明德。这才能念念不忘报答恩情,养育之恩、师明大道之恩、众生之恩、天地之恩。
道教全真教主张三教合一,将《孝经》列为玄门日常必读课目。一个人不孝、不慈,不善,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人生价值就在“孝、慈”,所以要读、要明《孝经》,这就是“善”,孝生我者,慈我生者。“明明德”,就是要报孝养慈,让老的、小的都喜欢你。如今要弄明白、要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究其根本追溯源头,还要从根本处解决。我们要好好品味、玩味,真懂、深入,这些都是功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