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必须付出应有的力量;成事,特别是成就一番不同寻常的事业,是有其本然的逻辑力量的。
那么,人生有所成就的逻辑力量是什么呢?在《曾文正公嘉言钞》中,有一个简约的答案,我们就来体味一番。
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
如此人生成就之力量的告知,简约明了吧?落地为实,立地生根开花呢?怕是最不简单的——明白真理是一回事,实践真理又是一回事。谁人敢于、善于将之付诸一生而不懈怠呢?在个人来讲,到底是“勤”字挑战自己,还是“诚”字挑战自己呢?若为做事并追求不凡成就者,必须要以实际作为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嘴说”大概是“靠不住”的。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这样的成语,该是小学语文“造句”时常见的,亦可能是考试题或作文题之一,答或写的怎样?恐怕那时没有料想到这是整个人生过程中,甚至人生每一天的考试题吧?
“勤”的逻辑力量与价值,在每个人生则是“柔必强,愚必明”。听过郦波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主讲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或读过随后出版的同名著作者,一定不会忘记开篇所讲的“曾国藩背书”的一情节——“勤”的逻辑道理与力量是曾公亲身验证的。
“诚”的逻辑力量与价值是为“金石可穿,鬼神可格”。正所谓“惊天地,泣鬼神”。无庸置疑,这也是为曾公所亲身验证过的,“言为心声”本身即有“实践出真知”的义涵。
在过去和今天,强调“勤”是很多的,但少人是把“勤”与“诚”作为一个整体,辩证统一起来看待与作为的。这就是曾公嘉言的独特性所在了。“诚”是什么?诚心诚意、专心致志是其必然含义。“诚辅之勤”,勤奋才会走向完全彻底,持之以恒。人人均可勤奋,但为什么不能持续不懈、坚定不移呢?关键就在于少了这个“诚辅之”。或者说,没有勤奋到底的诚心实意,因而“半途而废”了。
深究之,“勤”的根本所在是什么?手脚的勤奋,只要坚决去“懒”即可,“懒得动脑子”不是更可怕?所以,“勤”的根本所在是勤于思考。何者最能标示勤于思考?手不释卷也!心之“诚”不是亦取决于此?我还是以为,《中庸》所言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五者最能标志“勤”与“诚”,非此,不可能实现“柔必强,愚必明,金石可穿,鬼神可格”。当然,“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是断不可少的“勤”与“诚”的数量标志。
今天与未来是“智能时代”,“勤”与“诚”的作为则更应该在于头脑——发达思维,丰富思想,而后才是逻辑必然的卓越人生作为。此中,最在于“手不释卷”。
作为本篇的结束语,我把在北大读哲学时一位同学好友的一句箴言奉献出来,谨供智能时代的朋友们参鉴:人,当是一本书,得让人翻得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