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除了形态相似的描写方式,很多时候就是要捕捉内心深处一瞬间涌现出来的意象。
1、
中学的时候,附庸风雅学人的样子写一首诗,不想受到了称赞,别人“诗人、诗人”的混叫着,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会写诗的。内在认可了自我的这个能力。也没多写过,一年也就三五首。没有拿给别人看过,不知道算不算好。

但是我的作文却一点都不得法,只会学别人写“天空万里无云”或者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福州大地”,老掉牙了,没一点新意。
一天,下起雪来,禁不住思绪翻飞,在练习本的反面写了段称为诗的东西。碰巧同桌看见了,他很感叹说——你要是写作文的时候把这样的语言用上,你的作文会是现在的样子!
我也一愣,但又不得其法,作文怎么把诗的语言用上呢?
这事就过去了,四十岁前没有试图写作过,也用不着再去想它。前年机缘巧合作了区里的政协委员,如何写作出一篇精彩的提案或调研成了一个问题。
我的逻辑思考能力还算可以,剖析分解得出结论,一二三四的把问题罗列清楚不成问题。但这样的文章,读来呆板枯燥,另人打不起精神。
思索一翻我认为,理论阐述在所难免,但是在文章中适当加些“金句”,才能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于是阐述煤炭形式下滑,我市经济面临转型,结尾我引用雪莱的名句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煤炭经济的寒冬即将到来,我市发展转型的春天还会远吗!”
这样写作似乎受到了认可,原本不太自信,能够在数百人中脱颖而出,最后几篇提案调研都得到了广泛的称赞。
不一定句句出彩,但是逻辑严密、语言不啰嗦,适当的地方加上一些金句的写作模式,在我这里形成了。
后来试着写散文和杂文,我也一直延续这样的写作模式。
2、
但是金句从哪里来?
最好是当前网络正流行的句子,这样读者认知度高,容易唤醒他心中的即有的意象和情结体验。比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的岁月静好,却不知道有人正为你负重前行”。

一次这调研信访工作,座谈会上发言,听到信访工作的艰难,我说:我的岁月静好,今天才知道是有这些人在为我负重前行。话刚落,全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用网络金句好,但是哪里有那么多的金句呢?将诗的语言用到文章的写作中,应该是其中一个方便的法门。
只有多看看诗,想一想自己喜欢的诗人,我从新把泰戈尔、纪伯伦的诗集找了出来。闲暇时候看上一会,即摘抄一些经典句子,又体会一下他们的写作方法。
这么一体会,才发现,自己二十年来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和写作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尤其是北京林业大字心理中心朱建军教授的“意象对话”。
什么是意象对话呢?不用理论解释了,讲个笑话。
有个病人去看精神科医生,医生拿出一个香蕉问:“看到这个,你想到了什么?”病人说:“性!”医生又拿出一个苹果问,病人说“性!”医生又拿出一个桃子来,病人说“性!”
医生说:“为什么我拿什么,你都想到的都是性!”
病人说:“你告诉我,不想到性,还能想到什么!”
......
在写作中,除了形态相似的描写方式,很多时候就是要捕捉内心深处一瞬间涌现出来的意象。
3、
我儿子上小学,正学写作文,只要说写一件事,就是在马路上拾到了十块钱。一写天气,就是艳阳高照。
我在思考这些事,就会在接他下学的路上,试着启发他把这样的描写方法用上。

看见卖玉米的,我问他,你看玉米粒象什么,他说象一颗颗牙齿。那我就问他,那玉米棒子呢?他说像人张嘴露出了牙齿。但是这样描写还显不够生动。我说,你可不可以这样写“玉米在小贩的车上,呲牙咧嘴的笑着!”
我问他,用什么来形容你们班的同学,他们像什么?
他有点茫然,我指指旁边的河、水、石头和树,他说同学们像大树。我说大树的树皮那么粗糙,好像不太好,如果是树的一个部分,会更好一点。他就说:“像春天大树新发的枝条。”这就鲜明生动多了。
(今天先写到这了,二宝的父亲,还要照顾孩子,回头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