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澜在《偶然》里说,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摄影人已经没有了专业与非专业,只有职业与非职业之分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41570/6518129ea3d2be2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41570/774bb860c730f5bc.jpg)
王文澜说摄影记者最大的使命是记录国家的变革,所以他拍摄了《自行车王国》和《广场》。这是一个很平常的视角,以前我们的工业不发达,自行车是人们城际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整个80年代,自行车还是结婚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三用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印象中国家曾一度喊出了把汽车工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的战略口号(就像前几年我们以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一样)。于是在王文澜的照片里,我看到家家户户的自行车,整个一条街的自行车,以及街边各式各样的自行车修理铺子——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证。但是说这是变革我缺觉得少了东西。如果是我来记录,我会再加入自行车的多样化,小汽车的逐渐兴起,自行车作为一种主要的出行方式渐渐被公交车、私家车和地铁等其他交通方式取代。时代发展到现在,自行车变成了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自行车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冲洗又以另一种方式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或者说,它从来就没有退出过,从“三大件”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常交通工具,自行车只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已。同样是一个国家,同样是自行车,命运跌宕起伏,这才是变革。再大的变革比如从全民所有制到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和私有的并存,落实到人头上也是吃喝拉撒,关注个人生活的变化才能看清所谓的“变革”。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41570/c055231a79f9f05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41570/90e56e350fc9f87c.jpg)
摄影是选择和思考的一种方式,这和我们用笔创作是一样的。当我们举起笔我们已经在内心里做了一次选择,举起相机也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我们用大光圈模糊背景,突出主体,什么时候我们用小光圈交代环境,其实都是一种选择。摄影记者的使命和史家是一样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一天之内发生那么多事,你为什么选择它而不是它,你心中的尺子是什么,你想清楚了吗?当我们开始想“我想要让我们的后人看见什么”这个命题时我们就会慎重的对待每一次按动快门的机会,惟其如此,我们的图片才会有生命。而会不会思考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就是职业与非职业的红线。而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就是能不能讨论光圈、构图、线条、镜头或者宽容度等等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41570/9418d1a18e44ec1d.jpg)
王文澜还讲到了一个摄影师的经历,摄影只是一种释放,那么摄影师吸收什么呢?所有的艺术只是形式不同,其实它们的内核是一样的,就是共鸣。几百年前一个外国人的文字穿越时空展开在你的眼前,依然可能让你热泪盈眶就是共鸣。可以产生共鸣的东西还有图画,还有音乐等等。王文澜说我们不必在意宗教的形式,宗教的派别,只要一件事物能安慰你,安宁我们的心,它就是宗教。这位摄影师工作之余就非常喜欢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这种吸收,自然就有那种释放,于是我在书中看到了他的《爱乐》。有演奏厅正式的演奏,有指挥家忘情的指挥,有小提琴手沉醉的拉弦,有在广场上伴随着节奏翩翩起舞的路人甲,有靠在墙角上被一束阳光洗涤的大提琴……在王文澜的世界里,音乐就是宗教,而他就是那个最虔诚的信徒。
摄影也可以成为诗歌,或者摄影本身就是一首诗歌。低吟浅唱的你,在我深深的脑海里,在我光影的相册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