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老师总是要求天天背诵那些干干巴巴课文特别不理解。
对于像我这种理解能力不行,但死记硬背功夫还行的人来讲,背点东西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当然,那个时代的老师们也都实成,并没有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白唬得那么神。但的确提醒过,多读点书,多背点课文,在脑子里多储备点干货,总比让脑袋瓜子里空空荡荡强,指不定哪天脑子里那些存货,就能派上用场。
记忆中,自打进入到学校大门之后,类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类的话,老师可没少说过。耳提面命叮嘱过我们,想要写好东西,根本就没有什么捷径和妙招儿,唯一的出路就是多读、多背、多记。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仅有的那点儿“写”的本事的差距不大,孰优孰劣都在伯仲之间。如果本上或卷子上忘记写上姓名,估计老师都分不清哪个是小张王李赵同学写的。
年纪尚小时,对老师的苦口婆心,是不怎么往心里去的。直到上了中学,才渐渐明白了老师们那良苦用心。但是,具体受到的哪位老师的启发,已经记不清,也不重要了,但是,最最重要的是,也就是在那一瞬间,混钝的大脑,在老师的敲击下,才有了一点儿反应。
至于,点醒了谁,那就不一定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被点醒的永远是少数中的极少数。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这么在不经意间拉开了。
进入一枝秃笔自言自语模式。对于喜欢写字的人来说,大致相当于习武唱歌之人的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对写作的兴趣,虽远没有达到如饥似渴,不可餍足的程度,更没有达到遗世独立,凭虚御风那种忘我。但是,一天当中最快乐的事儿,大抵都发生在一枝秃笔自言自语这个码字的过程。
秃笔,如果说还有点作用的话,那就算可以用作杠杆去撬动灵魂。吱吱呀呀的较力中产生的火花生腾出来文字,轻描淡写地让自言自语静静地流淌,那枝秃笔也许能沾光于太阳。
我会把这种自言自语,定位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把零打碎敲的时间和空间,幻化成文字去对付那些无聊和寂寞。在这其中如果还能顺便把属于自己的时间,点缀得绚丽多姿一点儿,把空旷干瘪的空间,充盈得饱满圆润起来,那就再好不过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