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茶叶
茶的发展与传播—1

茶的发展与传播—1

作者: 丫头元气少女 | 来源:发表于2019-10-06 14:47 被阅读0次

    一、 六朝以前茶的发展

    (一) 巴蜀是茶叶文化的摇篮

    茶史资料表明,巴蜀是中国茶叶的源兴之地。汉书地理志称: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巴蜀的范围较大。居住名族除巴人和署人两个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大族之外,还有共、奴、等许多其他少数名族。在夏商和西周时,这些名族大部分还停留在原始氏族阶段。至秦朝灭掉巴蜀国后,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才开始由原始走向文明。但是,从中原地区的视角老看,这些民族或地区仍然是属于南夷的化外之区。直至秦统一和设置郡县后,巴蜀才在真正意义上归属于华夏。

    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茶饮之事,说明秦统一巴蜀以后,茶的饮用才在各地慢慢传播开来。这也表明茶叶文化始于巴蜀,也才有巴蜀是中国茶业或茶文化的摇篮之说。这一结论被现在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中国历代关于茶事起源上的种种争论也因此得以平息。

    (二) 巴蜀饮茶的起始

    既然秦统一巴蜀以后,饮茶才开始在中国其他地区传播开来,那么巴蜀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呢?对此,史学界与茶学界均持有不同见解,有史前说,西周初年说、战国说等,不过归根到底,就是究竟始于巴蜀建国之前或是建国之后的问题。

    而巴蜀饮茶始于战国的观点,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上古传说相冲突,认为只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才可信。其实战国说依据的直接文字记载也仅有顾炎武的说法,别无他例。而三皇五帝时期在农业、医学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神农,有些人认为未必真有其人其事,而是作为后人追念史前伟大发明而遐想出来的一种图腾,从而得到人们的承认。

    (三) 有关巴蜀茶叶的史料记载

    由于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区别于米面肉等人类生存的刚性需求的物品,并且赋予了许多文化的内涵,因此人们习惯把饮茶和文明联系在一起。一提到饮茶的起源,许多人往往认为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原始氏族社会利用植物的某部分组织来充当饮料是常有的事。据鄂伦春族民族志材料表面,1949年前,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人,仍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但当时,他们就有泡亚格达的叶子为饮料的习惯。既然仍处在原始社会形态的鄂伦春人能够利用当地的亚格达叶子来作饮料,那么,为什么我国南方有野生茶树分布的地区部落,巴蜀人或其他族人不能在史前就发明以茶为饮呢?这也就是说,我国上古时代关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论点,即有传说记载,并且也有民族志材料作为印证。只可惜见诸文字记载关于巴蜀茶叶的时间较迟,直至西汉成帝时的《僮约》中才有记载。其中武阳买茶,杨氏担荷。

    《华阳国志》是人所写,是有关于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根据记载,既然巴蜀种茶到战国时已兴至汉中一带,那么巴蜀南部的产茶区,自然不是后期才发展起来。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历史上的突出地位,据记载,西汉时,成都不但已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很可能也已经成为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二、 隋唐五代茶业的兴起

    (一)唐代茶叶的主要产地

    时至唐朝,茶叶逐渐兴盛,如杨华记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在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园865年),所记载关于唐代茶业的情况,即有据史而考,又有亲身经历,因此内容是较为可靠的。此外根据《封氏闻见》的记载,所谓茶兴于唐进行分析,具体来说茶是兴盛于唐代时期。这也与《全唐诗》、《全唐文》等唐代各种典籍、史书的讲述相一致。

    初唐的文献中少有茶和茶事的记载,而至唐代中晚期,关于茶的论述就骤然多了起来。那么,唐代中期的茶业是如何发展,并且到了怎么样的程度呢?从茶叶的产地来数艘,唐代以前,我国到底有多少产茶区,无从查考。直至陆羽《茶经》中,才第一次较为详细地列举了我国产茶区已遍及川、陕、鄂、滇、桂、黔、湘、粤、闽、赣、江、浙、皖、豫等14个省区,即唐代的茶区分布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相当的局面。

    (二)唐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

    前文已经提到,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经较为普遍,但北方尚未普及。至唐代中期,记载:今冠希、山东等村落皆吃之,宁可三日午餐、不可一日无茶。北方地区的嗜茶成俗意味着此时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都已经相当普遍。于是南方茶的生产和全国茶叶贸易,随之空前蓬勃地发展了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茶叶生产

    唐代时,全国各地的茶叶生产都有较大发展,尤其是由于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使得与北方的交通之便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耳熟能详,其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的诗句,对于嗜茶者的广大茶叶工作者来说,往往印象特别深刻。浮梁即是如今江西的景德镇,江口则是指现在九江长江口。意思是指茶商将妻子孤身留在九江船上等其归来,自己带着伙计到景德镇去收购茶叶。字里行间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在唐代,浮梁已经是当时东南一个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而《元和郡县图志》卷28中也有: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驼,税十五余万贯的记载。此外,根据南唐记载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较多,兵甲且众。说明浮梁已经成为当时茶叶交易中心之一。然而《元和郡县图志》中关于浮梁茶叶产量的记载也并非特指浮梁一地区所产的茶,其中也可能包括了地处浮梁周边的皖南、浙西甚至闽北一带的茶。如陆羽的《茶经》中将浮梁列入浙西茶区。但在唐代的各种名茶贡茶中,浮梁茶并不在其中,其制茶技术还不如巴蜀等老茶区。即使在整个浙西茶区来说,浮梁出产的茶叶也属下等。即便如此,茶叶生产中心在此时慢慢转移到了长江中下游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在唐中叶以后,除了茶产量继续大幅度提高外,由于湖州紫笋茶的入贡,江南茶叶制作技术也达到了当时最高的水平。因此,可以说我国至唐代中后期,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正式东移到江南茶区。

    关于茶业中心的东移,还唐代贡茶选定来说明。虽然我国贡茶的历史很早,但专门设立采购宫廷茶的时间批次部门,还是在唐代中期开始的。自将扬子江中谁,蒙山顶上茶的四川蒙顶茶作为个贡茶开始,湖州大唐贡茶制作的茶很快也成为江南茶区的贡茶代表之一。陆羽写到天下名茶蒙顶第一,也说明了此时江南茶区作为唐代兴起的茶区,在制作技艺上大有追平赶超巴蜀茶区的趋势。

    2,茶叶贸易

    总的来说,唐代茶叶生产、消费和贸易,存在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唐代茶叶,奥义的极大发展,推动和促进了茶叶生产和消费的相应发展,甚至改变了茶叶生产的版图和格局。而唐代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发展,又为茶叶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基础。一般来说,由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不产茶,因此,我国的茶叶贸易主要是南方向北方、有茶区向无茶地区的贩运。正如《封是闻见记》所说的那样,唐代开元以后,开了很多的茶铺煮茶卖之。由于南北交通状况的改善,北方城乡茶叶买卖和消费更加活跃,南方茶区的茶市,规模和数量也远超过去。我国南北茶叶贸易的路线,在当时分为江东和华中两路:江浙等茶区的茶叶,主要通过长江和淮河经由运河直接运销今天的华北地区;华中地区的茶叶则是就近由长江相连接各水系直接运销河南或经由河南转运各地。

    唐代的的边茶贸易也很兴盛。虽然我国西北少数名族接触汉族地区茶叶和茶文化的历史可能由来已久,但直到唐朝才正真有了关于西北少数名族地区饮茶和出现茶叶贸易的文字记载。

    (三)唐代茶叶发展的主要原因

    1,盛唐经济、文化的影响

    在六朝以前,我国饮茶的普及度还很有限。那么,为何茶叶是在唐高宗时期慢慢兴盛起来的呢?这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状况是有直接联系的。只有社会稳定,物质水平才会整体提高。

    茶叶区别于粮食等刚性消费品,因此茶叶的消费往往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南北分裂,连南战争,经济颓废,民生凋零,再加上交通不便,因此饮茶在那时还没有多大的发展。而随着隋朝修凿永济渠、通济渠、江南河的通行,客观上对沟通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经济和文化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从此,南方茶叶产区的茶叶运输到北方愈加方便,成本也大大降低,北方的茶叶贸易愈加火爆。此外,南方的饮茶文化也随着南北交流的频繁而逐渐在北方盛行起来。而盛唐时期,全国的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富裕,也是饮茶文化能在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的另一重要因素。

    2,陆羽的倡导

    至今,人们仍将陆羽奉为茶圣。这一尊称非常公允地评价了陆羽一生在茶业上所作的贡献。北宋梅饶臣也在《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中称颂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可见陆羽虽然并非茶最初的发现和饮用者,但是唐代茶业的兴盛,则确实是与他倡导分不开的。陆羽对茶业的传播和引导,首先也主要体现咋期著作《茶经》的影响上。《茶经》被誉为茶业百科全书,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注。由于陆羽《茶经》一书的传播和推广,推动和促进了唐代茶业的普及和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茶经》的成熟,包括陆羽这个既是文化大家,又是农学家的形象,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随着唐代茶业的大发展时期应运而生的。其对当时茶业的推广和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世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宗教对唐代茶事普及的影响

    中国佛教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从印度传到中国的,此后,佛教教义逐渐同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伦理相结合,并吸收了大量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到了唐代以后正宗的佛教学说已基本上被汉化,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因此,佛教不仅对中国哲学、文化、艺术和民间风俗具有深远影响,同时对茶叶的广泛传播发展、饮茶礼仪的形式也有较大影响。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为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静思;二是帮助消化,整体打座,容易积食,可以助消化;三是使人不思淫欲。唐代茶业的发展,还与唐代佛教、道教兴盛的关系密切。因为当时国力的强盛以及统治者的支持,所以唐朝的寺院经济尤为富足,随之也形成了庞大的僧道队伍。唐朝僧道即是茶的主要消费者,也是茶道、茶艺的重要倡导者。佛教注重人文关怀,主张修行悟性,已求得道成佛;僧众坐修行,均以茶为饮。其中除提神外,也以茶饮为长寿之方。那些僧众非但饮茶,且广再茶树,采制茶叶。在我国南方,几乎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茶园,而众寺僧都善采制、品饮。所谓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而一般寺院的四周都环境优异,因而适宜茶树的栽种,故历代寺院都有名茶辈出,名噪一时。如安徽名茶黄山毛峰,即产于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一带;名茶六安瓜片,即产于安徽齐云山蝙蝠洞附近的水井庵;另外杭州龙井寺的龙井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等。茶与佛教的精密程度是空前的。饮茶成了禅寺的日常制度,成了僧众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庄重肃穆的饮茶礼仪。在我国的各寺院中,都专门设有茶堂,供寺僧或饮茶辩说佛理,或招施主佛友品饮清茶。一般在寺院法堂的左上角设茶鼓,按时敲击,以召集僧众饮茶。寺僧们坐禅时,每焚完一炷香就要饮茶,以提神集思念。

    佛教的盛行也使得禅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得到传播和发展。唐代高僧怀海是禅茶的创始人,他制订了《百丈清规》可谓佛门茶事的集大成者,成为佛教茶仪和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唐朝寺院僧道诵茶叶的诗词特别多。僧道写作或在寺院和僧道一起饮茶的诗词,竟占《全唐诗》总数的十分之二。并且如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增玉泉仙人掌茶》诗的序文中所说: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于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由于唐朝茶叶以团茶为主,因此对被称为仙人掌茶的散茶,连见多识广的李白都感叹: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茶的发展与传播—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upu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