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参悟人生
想要入门心理学应该读哪些书(不做标题党,内容纯干货)

想要入门心理学应该读哪些书(不做标题党,内容纯干货)

作者: 粟粟_0612 | 来源:发表于2020-04-10 17:24 被阅读0次

在生活中,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且今天在知乎上又受邀回答了一个这样的问题,那么今天我索性就写一篇文章来专门和大家聊聊我看过的对我的心灵触动比较大的几部心理学著作。

我个人一般是直接看国外的。国内的有些心理学家比如武志红、张德芬的著作也可以读,不过几乎所有论点都是来源于国外心理学著作。这里并不是看不起中国的心理学学者和著作,只是心理学这门学科起源于西方,所以西方的研究更前端、深入和透彻一点。国内的很多著作你翻开就会感觉到,内容比较“鸡汤”,而且重复率较高。

好了言归正传,下面就来推荐几部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心理学著作:

首先就是克里希穆南达和阿曼娜合著的爱与信任三部曲:

《走出恐惧》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真爱的旅程》

这三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尤其是第一本《走出恐惧》,可以说是触动心灵之作。至于为什么触动心灵,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分享一段书里的话吧:

我们无法面对挫折和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每当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便会本能地反弹、不安、抱怨、妥协、放弃,或陷入某种上瘾行为,或陷入有人会拯救我们饿幻象。殊不知在这些行为下面,隐藏的是我们早年受到创伤的内心带给我们的感受:自卑、不信任、空虚、悲伤和恐惧。

我们之所以会一再反复这些行为模式,是因为我们的内在没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看到事实的真相。当我们借由简单的观照,与痛苦、不安和恐惧待在一起,不抗拒也不试图改善它时,我们就能发展出一份觉知,从而摆脱情绪对我们的控制和驱策,开始有不同的选择。

走出恐惧,是一条接触自我内在深层敏感脆弱空间,以及学习自我接纳的道路。

这段话直击我的内心,让我瞬间明白了我一直在重复某些错误的行为模式却始终无力改变背后的深层原因,因为我们不想直面内心的痛苦,所以我们用一些错误的习惯来麻醉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饮鸩止渴。另外书中还有一句经典的足以引发大家思考语句分享给大家:“人有两种基本恐惧,不被爱的恐惧和死亡的恐惧,其他所有恐惧都是由这两种恐惧衍生而来。”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和《真爱的旅程》是关于疗愈童年伤害和处理两性关系的著作,我的建议是看完《走出恐惧》再去看《拥抱你的内在小孩》最后看《真爱的旅程》。

《走出恐惧》是让你意识到伤痛并鼓励你去面对自己伤痛的,《拥抱你的内在小孩》是在你决定面对时,开始回到童年来进行疗愈的,而最后一本《真爱的旅程》则是教会你如何去爱、去处理和伴侣的关系的。只有在愿意面对伤痛、回到童年疗愈自己,在自己的人格相对完整之后才可以处理好两性关系。一切的爱本质还是自爱,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所谓的爱不过是向对方索取和控制,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

相信这三本书一定可以带给你启发,引领你踏上探索自己内心和改变自己行为模式的道路,自然而然的,你的很多痛苦的根源也会得到解答。

第二个要推荐的是很多人知道的 《亲密关系》。

这本书,对于亲密关系分析得很透彻,其实,很多人被两性关系困扰不知道如何去爱,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与其说是写两性关系的书,倒不如说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书从性别差异、依恋类型,以及原生家庭对于个人人格及对待亲密关系的影响等角度对于亲密关系这道每个人人生中都难解的课题做了深入的剖析。

说到这儿,我忽然想起现在铺天盖地的情感专家、情感博主、情感书籍教大家怎样谈恋爱,怎样得到男神、女神,怎样挽回被分手的另一半等等。我不能说这些课程有问题,因为它不同于pua,不是以陷害控制别人为目的的,只是帮人解决情感问题并最终达成你希望的结果。这些课程在我看来类似于止疼片,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你的症状但却不能彻底解决你的问题。假如你用这些课程里所教授的“方法”追到了你的男女神,那之后相处呢,如果你对待亲密关系的内在模式不改变,还是会出问题。我不会去批判这种课程,但我认为真正聪明的人会去回归心理学去先整合和改变自己,因为自我永远是一切关系的根本。

关于这个问题,我不多说了。下面摘抄几个《亲密关系》里的经典语录:

1、 我们心甘情愿为爱盲目,被爱吞噬,从童稚的少年到迟暮的老年,每个人都向往在遇到一生真爱时的那种心动感觉。
2、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3、 如果对别人取悦我们的能力抱以太大的期望,那么失望将会是必然的结果。
4、 幼时的需求便是构筑梦中情人蓝图的骨架。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梦中情人的蓝图变得愈来愈复杂,你的期望也愈来愈高。
5、 人类是尊重并渴求真相的。如果无法赶走错觉,就看不到真相,那我们就像被禁锢的囚徒,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平静与满足。亲密关系能够驱散我们对爱的错觉。
6、 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至于《少有人走的路》、《自卑与超越》等,看完感觉对我帮助不是太大,我就不做重点推荐了。简单介绍一下吧,《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的著作。该书讲述了作者如何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该书分为四个部分这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来讲述,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对于书中所介绍关于自律和最后信仰的部分我本人不是很认同。

《自卑与超越》是自体心理学的代表人阿德勒的代表著作。他的主张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卑心理,而自卑心理正是成功的原动力;以及所有人都要在合作中才能找到自信等等。

这些论点对于指导我的行为帮助不大,但并不能说他的观点存在问题。每个人的心理问题不同,需求也不同,这两本都是心理学界获得高赞的书,也可一读,只是不做我的重点推荐。

另外,新精神分析学代表人卡伦霍妮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在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情况下,也推荐可以读一读。因为写的较为晦涩,所以不太推荐给初学者。

最后,还想提一句,就是很多人知道的萨提亚治疗模式。萨提亚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种心理治疗模式。萨提亚模式又称萨提亚沟通模式,是由美国首位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是家庭治疗模式的开创者。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其中有很多经典理论,比如:个人冰山理论、以及人的多种沟通姿态等等,对于自我成长和疗愈都很有帮助,经典著作也有很多,例如《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萨提亚治疗实录》等等对于自我的全面整合和提升也非常有帮助。

写在最后:

在我看来,心理学是一门可以提升幸福感的学科。这种幸福不是任何外部的东西带给你的,是你自己给自己的,或者说是自己的心给自己的。这种幸福感最踏实、最纯粹,是属于你自己的,永远不会被剥夺、被收走。如果你决定踏上心理学的学习之路,说明你对自我已经有了觉知,有了想要改变的欲望。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踏上了决定要让自己幸福的道路上。但是,从学习知识到思考到实践是一条曲折且并不平坦的道路。就我个人经验,在改变自己固有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难的,你要拥有承担直面伤痛的勇气。可能一开始会尝试很多次都失败,但是只要你有决心,愿意直面并忍住改变所带来的一时的痛苦,那么终有一天你的生命会得到涅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要入门心理学应该读哪些书(不做标题党,内容纯干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uqd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