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八年级】《核舟记》备课

【八年级】《核舟记》备课

作者: 语味悠长 | 来源:发表于2022-03-04 11:41 被阅读0次

1.《核舟记》有一部分删减的: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译文:我仔细地端详核舟完毕后,惊奇地说:啊!技艺也真是灵巧奇妙了!庄周、列子(在他们的著作里)所记载的,称得上惊奇如同鬼斧神工的器物也有很多,然而又有谁在长不到一寸的材质上运用他的刻刀(削刻出形象),而极小的细节也能刻得清楚明了的呢。假如有一个人,拿我以上所说的(即整篇核舟记)来回答我(即关于“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的疑问,而我又没有亲眼看见过的话),我肯定怀疑他在说假话。到今天我终于亲眼看见了这样精巧的东西(所以我终于相信有这种精巧的技艺存在)。由此看来,荆棘的末端的尖刺,未必不可以刻一个母猴啊。

古人称鬼神曰“灵”,称妖物曰“怪”,文章用“灵怪”二字赞扬王叔远的奇技,意思是说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技,简直不是世人所能具有的,只有鬼神妖物才能办得到。

及时补充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删节部分的含义,最终明确作者在抒情议论中运用对比手法(将王叔远的核雕艺术与庄子、列子笔下的奇人奇技相对比),称赞王叔远雕刻核舟手法熟练,技术神妙,前无古人,就算《庄子·徐无鬼》中“运斤成风”的匠石也望尘莫及;通过现身说法,强调如无实物佐证,连本人也难以置信的真实心理,以此说明核舟工艺成就惊人;最后一句运用先秦典故,典故的大意是说有一个狡猾的工匠欺骗齐王,说他技艺极好,可以在荆棘刺上刻一个母猴。后来有人告诉齐王这一定是假的,因为工匠的刻刀比荆棘刺还大,一定没法刻。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强调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高明。在此基础上,作者深情感叹:“嘻!技亦灵怪矣哉!”至此,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浑然一体,水到渠成。如此行文,文气畅达,反复咏叹,毫无矫情,实是作者由衷赞叹之心声,易于学生理解感悟。

2.这样删节忽视了“记”的文体特征。“记”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它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由此可见,抒发情感或发表见解应是“记”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以“记“为题的文言文为数不少。这类文章中,大多数是游记,还有些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但不管是“游记”还是“杂记”,它们都有一共同点,就是以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作为基本表达方式,以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为主,而以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为目的,多采用“卒章显志”的表现方式。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先略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一事,交代作记缘起,然后着力描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最后表达作者有如“古仁人”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而另一些则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主要用的是“融情于景”“融情于物”的写法。

作为状物杂记的名篇《核舟记》,它既表现出一个时代民间雕刻艺术的精妙绝伦,同时借助描绘核舟上一代文豪的闲情逸趣、古代船工的生活习性和纯朴的热情,表现出作者作为文人雅士的诗情画意。《核舟记》从对核舟这一“奇巧”雕刻的事物解说上说是一篇小品说明文;从对人物进行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描绘来说,它因极强的文学性又不失为一篇精美的“杂记”散文。

3.张潮编选《虞初新志》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他不仅通过序跋凡例,昭示自己的选材要求、艺术标准和审美感受,而且借助篇末批语,随时宣讲自己的人生态度、文学主张、小说观念,即所谓“触目赏心,漫附数言于篇末;挥毫拍案,忽加赘语于幅馀”(《虞初新志自序》)。通过序跋凡例和篇末批语的阐发揄扬,使出自众手的各篇在风采各异的同时也具有大致相同的共性,使全书有很强的整体感,显示出编选者的总体构思、内容取舍和美学好恶。

4.《虞初新志》选材原则是“表彰轶事,传布奇文”,写豪侠、写异士、写小民,以“奇”作为他们的共同点。

5.为了突出其猎“奇”的思想,抒发其愤懑,张潮强调以“核”来增强感情的真挚。《虞初新志自序》提出“事奇而核”。“核”即真实,多指事物的实际存在性并兼有按照事物本来面目予以反映的意思:“诚所谓古有而今不必无,竟为事之所有者。”愈“奇”之事,愈需要“核”之理,“读之令人无端而喜,无端而愕,无端而欲歌欲泣”。《核舟记》中作者凭借与雕刻艺人有交往,“尝贻余核舟一”,来增强所记之事的真实性。作者凭借雕品的艺术魅力和结尾的抒情议论下了断言:核舟将流芳百世,并一直为后人所叹绝——“技亦灵怪矣哉”。我们因此认定作者在叹赏艺人水平高超的同时,也获知了作者自道不无得意的内心话,这是全文首段与末段合作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因此,结尾的抒情议论恰是文本深厚意蕴之所在,也是解读文本核心价值的关键所在。删之,实是对原著编辑意图文化意蕴的漠视和抛弃。

相关文章

  • 【八年级】《核舟记》备课

    1.《核舟记》有一部分删减的: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

  • 《核舟记》微课相关素材

    《核舟记》 ——统编...

  • 核舟记

    伊万关闭电脑,趴在了桌子上,用手遮住了脸,心里倒数了十个数。此时眼睛才传来一阵针扎般的痛楚,待伊万对此麻木...

  • 核舟记

    核舟记 注解 明 明朝 奇巧 手艺奇妙精巧 曰 名叫,叫作,不能译成说 以 介词,用 径寸 直径一寸 之 结构助词...

  • 《核舟记》

    《核舟记》一课,我也是从“奇巧”二字切入。 小小核舟上刻有如此丰盛的内容,精雕大师王叔远的确是“奇巧人”。 故,初...

  •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诵读全文,积累文言词语及句式。 2、把握内容,学习用空间顺序介绍物品。 3、品析关键句,认识我国古代...

  • 《核舟记》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 导读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粗读课文,正音上口。 ...

  • 核舟记

    明朝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

  • 核舟记

    今天,我们讲《核舟记》。《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经典作品。我该怎么去处理这一课呢?我听着别人讲的课,同学们配合度可...

  • 核舟记

    阳光晃眼的一天啊 我在江堤上 看着粼粼波光 雀跃的向我奔来 像是迟到的佳音 能收到的人 都是时间夹不碎的核桃 我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年级】《核舟记》备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op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