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
1.
哈佛大学本沙哈尔教授说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那么什么叫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作家、名人都有回答,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寻找自己的答案。
维克多.弗兰克尔用一本书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就是《追寻生命的意义》。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的名字应该是很多年前在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时便种下了种子。
七个习惯的第一个习惯便是积极主动,每个人不够面对什么环境、情况,都可以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可以选择积极,也可以选择消极。
维克多.弗兰克尔用自己的生命的亲身经历验证了: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最后一种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2.
亲历集中营。
在被关入集中营前,作者本来收到了美国发出的邀请,可以离开奥地利,前往美国。作者的父母都很高兴,孩子能获得避难的机会,但儿子却陷入了选择的焦躁,是选择去美国完成自己著书立说的宏愿,还是与父母亲在一起共度时艰。
但是在看到父亲带回的大理石石碑上看到的《十戒》中的一段话: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
作者选择了留下来。
留下来容易,活下来不容易。
集中营的日子每天是无穷尽的劳作、饥饿、被羞辱、被折磨,毫无生气可言。
一进去就上缴所有的东西,头发剃光,不能有自己物品。
即使你的身体很虚弱,脚肿得再大,你也得强打起精神,否则你就可能马上被送去毒气室。
所有的囚徒睡在屎尿一起的房间。
对指令稍有抗争,便是无休止的殴打,甚至枪杀。
每天都有人倒下,每天都有人离开。
作者见到一位身边人正在经历恶梦,本想及时叫醒他,但是想到醒来有什么好呢,即使在恶梦中也比现实好,便停住了。
生活在黑色穹顶下,看不到任何希望。
3.
寻找生命的意义:
01.意义疗法
人对意义的寻求是其生命的最初动机,人能够为他的理想和价值观而活,包括做出牺牲。
三种不同的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a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
b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
c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
02目标
尼采说,“那些拥有为什么而活的人可以承受任何如何活的问题”。
每个人必须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才能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如果没有找到生命意义,目标,那就没有生存下去的意义和动力,就会迷失,尤其在经历苦难困境的情况下。
“生活”不是模糊不清的东西,是具体的事物,需要具体的目标。
作者带入集中营的书稿被搞丢了,利用在集中营劳作的间隙从新整理书稿,成了作者在营中保持活下来的重要原因。
目标是人们已经实现的与还应当努力争取实现的成就之间的差距。
目标使人从潜在状态中激活,为了一个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03.爱是成全
作者说人的拯救是通过爱或被爱来实现的。
爱是理解一个人个性的惟一的,最核心的方法。
要想完全认识另一个人,你先要去爱他。
通过爱,能使被爱者实现潜在的可能性,使被爱者意识到他能够做什么,应该成为什么,并使这些潜能变成现实。
对爱人的回忆、思念、期待、向往也成为很多人在面对困境战胜困境时激励自己的有力武器。
04.承担责任
生活是具象的,每个人需要承担他自己的生活。
成为负责任的人,才能对生活做出积极反应,才能回答生命的意义。
“尽情地享受生活,好像你已经获得再生;而不要像你初次那样,错误地来做今天的事!”意味着:
第一,现在就是过去,
第二,过去还能被改变和修改。
人们必须面对自身的生命有限性和生命将会终结的现实。
每一个人生来就拥有需要完成的特定使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二。
每一个人都存在自我超越性,都希望成为一项比自身更大事业的一部分。
作者说:生命的真正意义应当发现于世界之中,而不是在人的内心,也不是在被认为是一个封闭系统那样的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对于自己遗忘得越多,通过将自己献身于所服务的事业或者是他所爱的另一个人,他就越具有人性,就越能实现自我。
05.接纳受难
托斯绥夫斯基说,“我所惧怕的只有一件事情:他的受难没有价值” 。
没有人会去刻意寻求苦难,但是当苦难来临时,人们可以选择面对苦难的方式。
把受难看成是成长路上必经的砍,与苦难和平共处,并最终战胜苦难,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是一种方式。
选择闭上眼睛,消极被动,坐以待毙也是一种方式,是一种更容易的方式。
人类具有三种潜能:
a把痛苦转化为成就;
b从内疚中获得完善自我的机会;
c从生命的短暂性中获得采取负责性行为的动力。
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便能帮助人即使在世界上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存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