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讼

作者: 三木三石 | 来源:发表于2023-12-27 23:53 被阅读0次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网译:
    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未见过看到自己有错误便能自我责备的人。”

    孔子所叹者何人?
    孔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已矣乎!”
    对于见己过而能反躬内省不二过的,在孔门之中能当得起孔子一叹的就是颜回了!
    斯人已去,孔子用“天杀乎”而叹!
    且编写组的弟子刚刚对孔子、颜回、子路进行了追思,概不应是颜回了。

    不是颜回,还有谁能当得起?
    编写组编写论语的内容,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事实上,那一堆堆竹简,恐怕也难严格,但是又能感受到编写组在大致用时间这根线牵着。
    前面已经说道孔子要带着弟子回鲁国了。
    那是在公元前484年。
    就在那一年,时蘧伯玉就在孔子即将离开卫国时大概去世了。

    蘧伯玉者谁?
    蘧伯玉,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卫国人。春秋时期卫国大臣,大夫蘧无咎之子。
    蘧伯玉生卒:前585年—前484年,乃度百岁而去。
    他自幼聪明过人,饱读经书,能言善辩,外宽内直,生性忠恕,谦诚坦荡。
    蘧伯玉一生,侍奉卫国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主张以德治国,提倡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时晋国赵氏赵简子欲用兵卫国,派人去打探卫国国情,回后道“卫国有蘧伯玉为政,不宜”,赵随放弃攻卫,是为“一人安国”。

    蘧伯玉年长孔子30多岁,孔子还未来到这个世界时,已是名满当时天下。孔子少喜读书,从“蒲城结盟”一事开始了解蘧伯玉并仰慕。后孔子为鲁国大司寇时,蘧伯玉也非常赞赏孔子之尊礼求仁之思想,两人就互派使者交好,以至于蘧伯玉把自己的外孙子贡送到孔子那里为弟子。
    子贡行商,有根。
    等到孔子被迫流亡时,第一站选择卫国,除了子路的关系,还有子贡这层关系。孔子流亡列国14年,有9年居住在蘧府。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设帐授徒,二人更是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对孔子产生了很大影响。
    不仅如此,当他得知孔子夫人在鲁国去世后,还在蘧府为孔夫人设立了灵堂。
    有资料说蘧伯玉是孔子弟子,看来是伪据。

    蘧伯玉在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已改完了,到二十一岁才知道前之所改未尽;及二十二岁回望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前之非还是没有改完。于是岁复一岁,迪迪改之,年过五十,还犹知前四十九年之非。
    《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不仅如此,蘧伯玉以独为君子耻,就是人修君子之道,不仅要自己修,还要帮助他人,如果只是自己修为了君子,而自己身边的其他人都不是君子,这是蘧伯玉感到羞耻的。

    孔子寓居于蘧家,但孔子等到了可以离开卫国的时候,蘧伯玉已经百岁余了,也就不可能事事都自己再到孔子居住的地方探望了。
    孔子将要离卫回鲁,因为子贡,蘧伯玉当然第一时间会知道消息,于是派使者去看望孔子,也是蘧伯玉礼节。
    孔子就问蘧伯玉怎么样了?使者回答“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已是德高如此,百岁老人,犹在“寡过”,虽心智尚有,但肌体已经不听用了!
    孔子也就知道了蘧伯玉时日不多也!
    孔子或许去看望了蘧伯玉,或许没有,因为回鲁国也不是孔子想回去就能随时回去的,季康子的使者还在那里等着呢!
    过去这个今天,未必有那个明天!
    这是孔子可以回鲁的处境!
    但弟子记了孔子的一句话:“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何意?
    我一生所见也就这样了!除了蘧伯玉,再也没有见到过能够见到自己过错,自己在暗室独处中还能自我裁决、精进改过的人了!

    蘧伯玉,自讼者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rr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