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747588/393e1020c913344e.jpg)
据作者女儿讲,作者本人曾自谓:“若为女儿身,愿做木兰也。”
这话有趣,值得一究。精神分析学讲,一个灵性充足者,或曰一个天才,往往是雌雄同体的。所谓雌雄同体,主要是精神气质上。这种精神气质可以赋予一个人极高的理解能力和丰富的感受能力,使她(他)能够超越于一般人的心灵,而能触及到更多世人的深层情感。尤其优秀的艺术家们,几乎无不具有一颗雌雄同体的有趣灵魂。典型如曹雪芹,能把大观园中一众女子写的活灵活现,非雌雄同体的天才心灵,何以为之。
作者笔下的木兰这个人物,也的确挺富意味。大抵作者对于女性的情爱心理也是怀有非一般兴趣的。自身身为男人,雄性于性于情上的冲动与感受,已然足够深刻了。女性如何?须知情爱的心理,是最大的人性渊薮,作为一个小说家,怎么可能不一探究竟?这就好比一个人物画家或者摄影家,这一生怎么可能不画一画拍一拍美丽而赤裸的女人身体。此固人世间最美之造物耳。艺术家是直接表现形象,并通过形象的去表达灵魂。小说家则可以以文字深刻深入的去直接剖析女性的心理,探究感受,触摸灵魂。这是小说家比艺术家更占便宜的地方,文字是可以千变万化深入肌理背后的心灵的。
对于木兰这个人物,在作者的小说系列中,大抵也是有一个脉络的。在作者的另外一部小说《红牡丹》中,主角牡丹是一个大胆的女子,先后为追求爱情与几个不同的男人恋爱。当然,也就体验了不同的性爱。在牡丹那里,爱情的第一要求是性爱生活,其次才是心灵的。在作者的又一部小说《风声鹤唳》中,女主角丹妮是个离婚女子,后来与男主角博雅(《京华烟云》中姚家后人)恋爱,即将结婚时因为战争变故不得不匆忙逃走,由男主角的朋友老郑负责照顾。这是一个年过四十的男人。最后的结果是丹妮爱上了老郑,博雅为成全二人则选择了牺牲。在这部小说中,丹妮和牡丹一样,与多人有性爱关系。但缘故不同,牡丹是主动选择,大胆主动;丹妮则委婉无求,被动居多。再就是丹妮的情爱观与牡丹相反,心灵第一,肉体其次。
现在我们明白,牡丹和丹妮,这两个女子的爱情实际上都是令作者认可的。牡丹的开放和丹妮的委婉,并不为作者所排斥。问题出在一个地方,牡丹和丹妮都先后与好几个男人发生恋爱和性爱,这对于作者而言,大抵是一种缺憾。就是说,不够冰清玉洁。于是作者造像了木兰这个人物。木兰终其一生可以说爱的纯粹,嫁给荪亚而无怨无悔,内心深爱立夫也同样无怨无悔。她可以为立夫做任何事,为救他甚至未妨可以失身。当然这一幕并没有发生,然而如果有必要她是可以这么去做的。同时她跟立夫保持着纯洁的关系。
既是说,木兰有两个基本完满的爱人:生活中的荪亚,精神上的立夫。她纯粹而甘心情愿的把肉体的快乐给予荪亚,同样纯粹而甘心情愿的把精神上的快乐给予了立夫。这真是一种奇观,但世间可能不乏多有。身体之爱和精神之爱得以平衡发展,而又居然互补伤害。大抵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木兰居然打算为丈夫纳妾。这应该是一种愧疚和弥补吧,因为自己有一个隐秘的精神爱人。
作者对于木兰种种表现的解释,归之于道家精神。即顺其自然,从容而为,与宇宙天地精神合而为一。木兰在故事最后,基本做到了作者理想中的合而为一。所谓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小说既然是受《红楼梦》的启发而创作,其中人物当然也就是很众多的。男男女女,曾姚两大家族,许多人物和故事,也就因此理所当然的次第发生。作者也仿《红楼梦》的布局,做了一些暗示和布置,但是并不生硬和粗糙,而是极具作者个人的特色,充满才华。尤其小说中的许多梦境,极富情趣和真实感。这是参照我们自己的梦境时可以体会到的。
曼娘,素云,莫愁,立夫,荪亚,经亚,都是塑造得很好的人物,有如在目前之感。其中有两个小人物命运凄惨,令人泪下。前者是丫鬟银屏为失去儿子的自杀结局(其子即后来《风声鹤唳》中的姚博雅),银屏固有其可恶处,实在命运不该这样凄惨。后者是一直苦苦寻找儿子不获而疯掉的陈妈,这个人物及其子后来在《风声鹤唳》也曾出现。大抵好的小说就是这样吧,有夺目的参天巨树,也不乏鲜艳花草。
2018-12-13于临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