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的工作是和孩子打交道,所以经常会有很多父母来跟我探讨育儿问题。其中让父母们非常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不听话,总爱发脾气,该怎么办。很多父母用了无数办法,讲道理,诱哄,许诺,威胁,甚至打骂的也有。究竟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在寻找答案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不听话”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原因:
从父母角度:因为父母有经验,所以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说的来做,这样少很多麻烦,这是父母的需求。
从孩子角度:想按自己的想法来,这是在正常表达自己的需要,这是孩子的需求。
所以其实在“不听话”这个问题中反映的是父母的需求与孩子需求的冲突,通常父母作为权威的一方有着绝对的主导权,可以决定满足孩子的需求与否,而大部分父母也会把目光放在到底满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上。
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最后到底满不满足孩子,而是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需求。
通过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我们又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是权威的统治者,在与孩子产生冲突时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还是一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我想一般父母都会希望自己成为第二种,那当我们和孩子的需求产生冲突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停止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不听话,很犟!”
“孩子总爱发脾气!”
我们会发现,当父母们带着无奈与烦恼说出这些话时,同时也是在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这种通过一句话来否定孩子需求的方式,不仅对孩子不公平,也会让我们非常笼统地去看待问题,自然而然,我们的行为也会偏向错误的方向。比如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不听话的孩子”的标签时,父母往往不会去注意孩子的想法,而是想尽各种办法让他听话,不要闹脾气。长年累月,再温和的父母也会对孩子产生偏见,认为孩子就是这样不听话。
但其实我们也发现当父母们在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时,并不是要刻意这样做,几乎没有父母会带着主观的恶意去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是为什么父母们又会不自觉的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呢?这其实源于我们大脑的信息加工方式。
当孩子不按我们的要求做时,我们会感觉到作为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从而感到愤怒,沮丧,这种不好的感受也会让我们容易对孩子产生消极的想法(当一个人感受不好时,很难有积极乐观的想法),而此时,这些想法和感受都会被存储在我们的大脑里面,当下次出现类似情况时,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检索与当前情景相关的信息,很快,之前的感受和想法又会与当前情景进行匹配,我们又会做出与之前相同的反应,比如当孩子再次不按你说的做时,你的大脑会迅速根据之前经验做出第一反应,“看吧,又不听话了”。即使这个时候孩子的问题可能已经变了,但是我们却不会注意改变的信息,而是相信我们大脑的第一反应,这就是大脑的简化信息加工方式。这种简化的加工方式虽然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搜索到之前的经验,帮助我们看待当前孩子的问题,但也会让我们忽略当前信息中的很多重要因素,如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感受,事情的真相…
承认孩子的需求
说到这一点,很多父母可能会有疑问,承认孩子的需求,那不就是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这还得了!但其实承认孩子的需求跟满足孩子的需求是两码事。
为什么要承认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需求就跟桌子、椅子或者任何一种实体物品一样真实,对孩子来说,它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这就是他此时此刻最真实的需要。这种需要如此急迫,如此强烈。然而父母们在面对孩子的需求时,往往是仅从成人的角度来考虑合不合适,一旦觉得不合适,就会否定孩子需求的合理性,如“跟你说了不买了,家里已经有了”,“这星期我们要去叔叔家,不能去游乐场”,这些话看似很有道理,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需求被否定之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往往是孩子表现出无理取闹的直接原因。
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确实没办法满足,究竟怎样做到既承认孩子的需求,又不是真的满足他呢?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帮助我们了解一下,前几天一个5岁的小姑娘拿着两本书到前台想让老师给他办借书登记(之前借过),但恰好借书的老师不在,没人能给她办理,此为背景,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我看见你拿了两本书下来,是想要借书吗?”
小姑娘点点头。
“可是今天借书的姐姐不在,不能借给你哦。”
“那你借给我嘛”
“钥匙不在我这里,被那个姐姐带走了”我做出歉意的表情。
“我就是想要借嘛”小姑娘扭扭身子,有点不乐意了(对于一个5岁的小女孩来说,她不会管能不能借,她只会根据自己最强烈的本能需要来反应)
“恩,看得出来你真的很想把他们带回去,我看看...一本洞洞书,应该很有意思吧。”
“真的真的,是真的很好看,你借给我嘛…”小姑娘仿佛找到了同盟,有点激动了。
“我知道你很想借走它,可是我真的借不了”
“可我想要嘛…”这时小姑娘的妈妈提议先让老师把书留着,下周来借,但被小姑娘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我真的很想很想借给你,但是我真的借不了”面对着可怜巴巴的小姑娘,我还是硬下心肠拒绝了。
如此几次,小姑娘也不再求我了,而是难过地低下头,一边翻手中的书,一边小声嘟囔“可是我是真的想要嘛…”
小姑娘看着很伤心,但我也知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伤心是很正常的,我没有干涉她,而是决定让她跟自己的伤心情绪待会儿,所以我去做自己的工作了。几分钟后,小姑娘自己找上我,说她把书放回去了,但要我不要借给别人,她下星期再来借。至此,这件事就算解决了,没有激烈的情绪爆发,小姑娘在情绪平复后自己想到了解决办法。
其实当我们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发生冲突时,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我们也并不是一定要利用父母的权威去否定孩子,评价孩子,有需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它证明你的孩子是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
想想,一个敢于去表达自己需求的孩子总比有需求却不敢表达更令我们感到宽慰。
所以当下次我们和孩子的需求产生矛盾时,我们可以觉察一下,我是不是又不自觉地给孩子负面评价了?我有没有正视孩子的需求?当父母有这样的意识,并且经常去这样做时,我相信我们看到的会是越来越听话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