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写过《爱的触角要灵敏》一篇文章,觉得言犹未尽,觉得,爱,仅有灵敏的触角还不够,还要有理性才行,才能够走得更远,行得更稳。因为爱的航船光有信念的旋浆而没有理性的航舵,离航、触礁、颠覆等等危险仍会盘亘左右,同样也会有抵达不到“美满”彼岸的可能。所以,就又抛出了如题的话题,接着谈些体验,供那些爱得正浓正烈的年轻人们,稍稍降点温度冷静些,以使他们的爱能够持久到永远。
那么,爱的理性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使自己的行为能够按照自然的法则,遵循人的属性,满足心的需求去体现。
还是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吧:一位女士愤愤不平地告诉心理医生,她恨透她的丈夫了,因此非离婚不可。心理医生向她建议:“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步,我劝你尽量想办法恭维他,讨好他。当他觉得不能没有你,并且以为你深爱着他时,你便断然跟他离婚,让他痛苦不堪。”女士觉得心理医生不愧为专家,给她出的点子也蛮新鲜的。几个月过后,女士告诉医生,说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医生说:“行了,现在你们可以办离婚了!”她说:“什么?离婚,我才不呢!现在我从心里爱着我的丈夫……”对于这位女士的转变,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意思呢?太像魔术,真真假假让人难解难辨,陷入迷糊阵。西方一位先哲说过这样一句话:“安慰语言的巧妙实施,是医治心灵内伤的人类最古老的妙方”。其实是这样:这“假”符合了对方的客观需求,满足了对方的心理需要,所以软化了对方的“僵硬”;同时,对方的转变,又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为这方的情感世界刮来和煦的春风……不用说,正因为这位女士的“表现”符合理性原则,无意间抹顺了她丈夫的“驴脾气”;而她丈夫的“回敬一尺”,却又不经意地“医治”了她内心的“创伤”,从而使她感受到情感的温馨,体验到爱的魔力了。
由此我想到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建于50年代的“理性情绪疗法”,该疗法旨在帮助“患者”,除去思想中的非理性信念及自我挫败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该疗法认为,人的非理性信念主要有3个特征,即,对他人要求“绝对化”、对生活事件“过分概括”即对生活挫折“反映过分强烈”。人们不管是男是女,都可以原谅自己的错误,而难以接受对方的失误;人不自觉总容易把自己的过错看得轻而又轻,却把对方的过错看得重而又重。
前面介绍的这位女士,正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无意间从自我的神坛上走下来,“学会”了“容忍”他人的不足,不再苛求自己,使发黄枯萎的爱情恢复了美好、常青的颜色。
当然了,这理性的爱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以为理性了一次就可以万事大吉的。人生毕竟是一个漫长过程,爱伴随着人生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人随着年龄的变化,要进入不同的阶段,比如青年阶段、中年阶段、老年阶段。在不同阶段,人的性格和秉性多少也要发生些变化。另外,理性也并不代表你永远的正确,需要在具体的生活中,相爱的人彼此要不断地相互体贴、关照和对爱进行必要的“微调”和“修正”。今天“理性”了,你今天就能够尝到幸福的甜蜜,但不等于明天你仍能够保持理性、幸福仍在明天等着你;你仍然有可能会由于自己的脾气或秉性不自觉的发作,伤害到爱——这纯洁、敏感、脆弱的情感的结晶。
因此我要说,这爱的魔力所在,是心位互换的结果,是理性引导的结果,更是不断在实践中检查、反思和修正的结果。可以说,光有爱是不够的,爱必须还要有理性支撑,必须使爱经常地受着“理性阳光”的照耀和滋养。只有这样,爱才能够消融一切,爱才能够真正包容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