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活着》

作者: 山水凡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1-11 20:55 被阅读0次

    【齐帆齐微课】女儿买了一本《活着》的书,放在书桌上大半年了,我以为是一本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所以一直没有去翻动它。

    前不久,我报名参加一个拆书稿的微课,老师在讲解拆书稿写作时几次提到《活着》,说是一部很有名的小说,在国外获得多个奖项,而且作者是一名60后。只因我对小说没有什么兴趣,所以还是没看。

    后来,又在简书上多次看到简友写的有关阅读《活着》的文章,我便对《活着》产生了一些兴趣,并把它作为快速阅读练习书草草看了一遍,由于是断断续续读完的,印象不是很深。

    几天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十点读书APP上通过搜索书籍,意外发现可以免费听《活着》的全书,便在公园里一边散步,一边又听了一遍这本书,并对书中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有了较深的印象,在佩服作者余华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对福贵的遭遇产生了同情之心,好像福贵就是我曾经的某个亲戚,或身边的某个长者。

    接着,我又把纸质书带到出差的火车上,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所以到目前为止,《活着》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中的一本,更是我读过遍数最多的一本小说。

    我的老家在湘南农村,也出生在60年代初期,小时候生活在老家时,经常听到大人们讲起过书中所写的类似故事。而且作品开头的那个“我”这样的“作家”,我不仅亲眼见过很多,而且家里常有这样的不速之客登门过,也是我蛮喜欢的人,总觉得他们很有文化,了不起,高大上,甚至成了我的“偶像”。

    作为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余华的作品所写那些有关福贵的事,在我所知的范围内,好像都发生过,只不过现实生活中是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而在余华的作品中都集中在倒霉又幸运的福贵一家或他一个人身上。

    我曾听爷爷讲过国民党“抓壮丁”和“走日本(日本入侵)” 的事,爷爷为了躲避被抓,有一段时间曾到处流浪过,有家不能回。爷爷因为解放前做过小生意,去过城里,也曾给我讲过他那时在城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些至今还有印象。

    我还知道,与我在同一个生产队的一位老者,曾因解放前买了一些田,后来被划成地主,他的儿子因此在后来被当作地主的后代经常被批斗,这是我亲眼所见。

    我母亲在生时,曾不止一次给我讲过人民公社、吃食堂饭、大炼钢铁的那些“盛事”和她老人家的亲身经历,有苦也有乐。由于生产队要炼钢,我家里准备盖房购买的木材全部被炼钢烧掉了;用于固定房屋梁柱的扣钉也被取走炼钢;我未曾见过面的二哥也是在那个时期夭折的。

    《活着》中描写的一些场景、人物和事情我还亲身经历过,比如二喜帮福贵家翻新茅草屋顶的那种活我就在小时候亲身参加过,我家的牛栏之前就是用稻草盖的。还有赤脚跑步上学、杀草养羊(牛)等等。

    看了《活着》我感觉作者就是湖南人。为了查找余华是不是我家乡的作家,我还特意上网搜索了余华的信息,不过余华不是湖南人,而是浙江人,也许江南都差不多吧。

    对于福贵家的几位亲人都因各种原因去世,唯有福贵能远离死神,能够活下来,虽然是余华精心“安排”的。也许有人认为福贵是不幸的,但在我看来,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下能活着,特别是还能活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应该是幸运的,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还有,我也曾放过牛,和福贵一样对牛有关深厚的感情,听说生产队要杀掉我放过多年的那头牛,我也曾有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

    活着,不是为了别的什么,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能活着就是幸运的,就要好好活着。

    余华能写出《活着》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我来说,既有相见恨晚,又有有眼不识泰山的懊悔。

    《活着》不仅作为好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阅读,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可学习和借鉴的经验: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就有写不完的素材。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8)篇1492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眼中的《活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cj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