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构
1.由“有限无法追求无限”引出养生应该放弃妄想,追求合乎自然。
2.举例“庖丁解牛”说明合乎自然之理的境界。
3.举例“独脚”说明一切存在即是合理。
4.对比“野鸡“与“家禽”,说明自然更合乎本性,人为只会束缚。
5.由“秦失凭吊老子”讲到人之生死本合乎自然,何必喜乐悲伤?
6.最后总结形体可以幻灭,但智慧可以相传,这才是养生的真正意旨。
原文注解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1.用有限追求无限,是不可能的。
2.不贪图名利,不触及刑罚,遵循自然之理,可以保全身体,颐养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嚯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乎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诘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2.过程:无非牛者——未见全牛——以神遇,由像入象。
3.如何养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焉。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1.“介”指人只有一只脚。
2.对待事物,若以自然的角度来看,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又何必惊诧?
3.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4.野鸡虽条件艰苦,但逍遥自在,合乎自然。
5.家禽虽饮食无忧,但失去快乐,违背自然。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1.老子去世,秦失前去凭吊。老子弟子质疑其为何只哭了几声。
2.秦失借批评老子未达至人境界,说明一切应顺应而为,生死由命。
3.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4.“薪”为形体,在外,“火”为智慧,在内。
5.形体幻灭,但智慧认可传承,无穷无尽,这才是真正的“养生”。
6.成语“薪火相传”出处。
精彩语句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2.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3.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嚯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5.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诘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6.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7.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读书心得
本篇篇幅短小精悍,承接上篇,《庄子》第一篇将自然万物境界区别,应有大智慧,逍遥自在。第二篇讲万物本性为一,不应有是非彼此。本篇讲顺应自然,薪火相传。
庄子开头就讲知识无限,而人生有限,不可以有限追求无限。说的是知识,其实是说万事万物,我们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只知道向外攀缘,追求物欲,不懂得像“庖丁解牛”一样顺应自然之法,合乎自然之理,又何谈养生呢?再讲诸事随缘,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应人为设置区分,当我们只追求外在,就算得到了很多,也会像家禽那样,失去逍遥的快乐。更何况人身是短暂的,如果能让自己的智慧薪火相传,那才是真正的“养生”。人们到很久之后,依然可以记得你,你永远也都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