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道的崩坏
朝鲜的世道变坏就是崔济愚被砍头开始的。
他并不是革命者,也不反体制。他是一个留离于朝鲜政治系统外的知识分子。在李朝森严的社会分层中,他属于没落的“两班”(王族和士大夫)。
他所生的时代后期,李氏政权正滑向最孱弱的底点,高宗李煕软弱无力,闵妃把持了朝政大权。大院君的势力刚刚蛰伏,王朝内部派系林立,清国派,亲日派,亲俄派在朝廷中各立山头,扯旗放炮,明争暗斗。
列强的势力都在这个没落国家兴风作浪,朝鲜成了东亚一隅国际势力最为错综复杂的博弈场。
皇帝昏聩,两班腐败,贱民们在层层盘剥下过得苦不堪言,男子羸弱如枯槁,女子污垢如鬼怪,乡野村里贫困如荒土。
也许是天命所属,亦或是气质使然,崔济愚有匡扶天下的志向,他以人乃天的价值观念,吸收佛,儒,道的三教的教义,创立东学教(又称天道教)吸收大量的贱民入教。
东学教并不闹革命,也并没有向西洋人或者东洋人发难,只是传播继天之道,人人平等的思想。教众们的修炼方式仅仅是每日吟诵13字经文以祈求未来的美好生活。
然而东学教传播中,不断扩大的继天之道,人乃天道的思潮,还是引起了王族和士大夫们恐慌。
1864年,按捺不住的两班以“左道乱正之律将崔济愚逮捕,又在两年后以“惑世诬民之罪”将他处死。
这下捅了大篓子。
东学教众们仅是以天道平等的幻想寻求心理慰籍,却被的王族过度镇压。
世道立刻变坏了,人心也变坏了。
东学教的第二任教祖崔时亨重组教团,公开立帜为“教祖申冤”还要“驱逐洋倭“,骚乱一度扩张至王京。至1894年,全罗道古阜农民和东学教一起暴乱,一时间声势浩大,他们打出旗号“排斥洋倭,惩讨贪官污吏,还我民生!”,随之整个朝鲜南部都反了!
天道不能继,那就革天之命!
暴乱扩大,朝鲜宫廷收到急报,闵氏一族力主镇压,于是借了清国军舰平远号,加上朝鲜自己的汽艇苍龙汉阳号,搭载八百兵丁加四门野战炮,从仁川向全罗道群山浦进发。
结果八百兵丁还没列阵,就被数万义军冲得丢盔卸甲。
朝鲜这锅粥彻底烂了。
意图收拾残局的手纷纷伸了进来。
二 轻狂的袁世凯
袁世凯在朝鲜一度风光之极。
1884年12月4日晚,朝鲜王国官员和各国驻朝使节正在新开设的汉城邮政局内举行庆祝晚宴。20时许,院墙外燃起大火,参政闵泳翊出门察看,随即被人挥刀砍倒,屋内众人听到惨叫,纷纷夺路而逃。
此时,汉城内已是狼烟四起,枪炮声时闻于耳。有人满城奔跑,高呼清兵作乱。事件主谋、邮政局总办洪英植带领亲日的“开化党”官员冲入王宫,在日本军队协助下软禁了国王李熙。两日之间,朝鲜统理衙门督办闵台镐、吏曹判书赵宁夏等6名亲清的“事大派”大臣被杀,汉城陷入一片混乱。
经李鸿章同意后,清军决定动武。
12月6日下午,驻汉城的清军千余人大举出动,随淮军吴长庆赴朝的袁世凯受命率兵三路攻进王宫,战斗中,另外两名将领或是“仓皇走避,跌足号哭”,或是在“高墙下避弹丸,未敢发一枪进一步”,只有袁世凯挥刀率部奋进,负伤不退。
日军不料清军行动如此迅速,交火之中寡不敌众,短暂抵抗后,只得和开化党人撤退。
开化党仅得“三日天下”,便被清军镇压,是为朝鲜近代史上著名的“甲申政变”。
甲申事变中袁世凯的杰出表现让清廷瞩目,在李鸿章的保举下,袁世凯奉旨出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并全权总理清国驻扎朝鲜交涉通商事宜,实际上成为朝鲜的监国。
彼时,他才26岁。
东学教爆乱兴起,袁世凯敏锐的察觉到这是清国稳固宗主国地位的好机会,于是上书李鸿章,力主军事干涉。
1894年,5月26日,袁世凯会见李朝首辅大臣闵泳骏。
袁世凯说:贵国南部局势严峻,实在令人担忧。
闵泳骏回答:上国小国之痛痒乃一事柄,当下战端危及朝廷,全仰仗袁大人援助的好意。
袁世凯说:前日洪招讨使兵败,乱徒然猖獗,贵朝廷中难道没有其他将材了吗?
不待闵永骏回话。袁世凯又说:听闻贵国士兵素无军纪,不听从命令,将官怯战心虚,,远隔十余里听闻有贼就驻足而逃…
此乃讨贼乎?
闵无言以对。
袁世凯此时霸气外露的扔出一句:如果是我国用兵,五日便可荡平贼寇!
袁世凯表达了北京的果断态度。
北京政府决定派兵入朝平定朝鲜东学党叛乱,重申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同时借比威慑北方体量巨大的俄国,压制近年来咄咄逼人的日本,。
清国这次的快速反应,引起了东亚另一个强邻警惕。
二 旭日的峥嵘
1894年6月3日,朝鲜政府请求清国派兵的正式公文送到。
依据天津条约第三项:
如果朝鲜发生的大的动荡变乱,中日出兵必须相互知会。
于是袁世凯在当天晚上告知日本驻朝鲜临时代理公使衫村濬,清国准备发兵1500人赴朝鲜平定东学党之乱。
6月4日,衫村风急火燎的电告东京:
昨夜在袁世凯敦促下,朝鲜政府正式交付了请求清国出兵的公文。
清国北洋水师威海卫基地已经出航四艘军舰驶向天津,为赴朝清兵的商船护航,日本政府应迅速派遣军队进驻朝鲜!!
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却犹豫不决。
他反对大规模向朝鲜输出军队,只希望和清军完成军事均势。
或许1891年赴长崎的访问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仍然是他心中挥不去的巨大阴影。
明治二十五年(1892年)8月,第一次松方正义内阁因议会弹劾和内讧倒台,伊藤博文受命第二次组阁。然而喧尘日上的紧张局势使国会对他一贯对清国的弱势外交感到厌倦。在野三党(自由,公党,大同,后合并为自由立宪党)再次组织力量试图推翻伊藤内阁。
伊藤左右为难,他正遭遇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最棘手的政治困局。
国际上,清国以日本为假想敌在旅顺扩建要塞。兴建大型船坞和机械工厂,在周围高地构建永久炮台。1891年,定远,镇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六艘铁甲舰黑烟喧天蔽日地访问日本的长崎,神户,横滨诸港口,赤裸裸的进行军事威慑。
来自北方俄国人的威胁更是咄咄逼人。
1891年俄国开工兴建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在海参崴开设军港,同年俄国人的舰队也访问日本,如清国人一样对日本展示强大的军力。。
俄国传递的信息非常明显,就是要排除日本在朝鲜的势力,企图取得朝鲜周边的不冻港。建立俄国在远东的霸主地位。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日本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1890年的东京被称为贫天,地饥,寒窑的,黑暗东京。
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日本处于深刻的阶级矛盾中。
国家资本企业为了出口创汇,残酷的压低劳动者的佣金,以纺织产业为例,织物工厂员工每天劳动时间12——16个小时,制丝工厂11——17小时。工人除了睡觉就是劳动。工作不满一年不给赁金,甚至有拖欠六年赁金恶质企业。
国内的恶劣生存环境还引发了日本娼妓业的畸形繁荣。日本国内充斥大量从事皮肉生意的女性,妓馆娼寮遍地开花。过剩的娼妓甚至涌向欧美,南洋,清国的等地。分布在南洋各国的繁华街道,到处可以看到日本娼妓的身影。
日本的基层人民在近代化过程中并没有获得红利,而是在国家资本的剥削下挣扎于生死线上。
深刻的社会危机需要发动一场战争来化解。
而日本的军人更加野心勃勃。
明治维新后,继承“武乃本分,其勇乃武士之价值的”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军人成为了一股影响政府的政治力量,他们主张日本挺进在辽东大陆,以朝鲜为跳板,用火炮和战舰从清国和俄国的挤压中赢来的生存空间!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压力和舞爪张牙的的军方,伊藤博文改变了立场。
6月5日,日本战时大本营设立,下发向朝鲜派混成旅团的动员令。488名海军陆战队员组成战斗序列,先期开往朝鲜。
6月12日至18日伊藤内阁提请天皇“圣裁”后,终于通过了扩大军事行动的计划,混成旅团第一批先发部队完成了仁川登陆。28日,混成旅团人数增加至8000人。
他们打着保护侨民的旗帜,却直接包围了朝鲜的汉城王京。
这是日本军国主义五十年路程的开幕。
三大事记
1894年,6月7日,清国驻日公使汪凤藻向日本发照会公文:此番清国派兵援助朝鲜乃我朝保护属邦之旧例,清国政府依据1885年清日《天津条约》中第三条规定,特知会日本政府。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回复:承知贵国出兵朝鲜,但日本历来不承认朝鲜是清国属国,日本政府为应对朝鲜之乱,保护本邦在朝居民安全,也准备向朝鲜派出若干军队。
9日,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回服:清国保护属国之行动,乃应朝鲜政府镇定内乱民之请求,然贵国派兵仅为保护留民安全,请不要派大军入朝,并不得进入朝鲜内地
日本外务省回应:
日本派遣军队入朝,是根据朝日济物浦条约主旨及日清天津条约之约定,属于条约分内之举动,与清国主张无关。
6月10日,日清两国军队入朝,朝鲜宫廷为防止事态恶化,向东学党农民军妥协。双方达成全州和议,起义军撤出全州,解散返回故里。
6月15日,袁世凯和日本驻朝公使大岛会谈,双方达成“同时撤兵”的约定,就在大岛准备在合约上签字时,衫村临时公使提出,撤兵必须报本国政府知晓。
彼时伊藤内阁尚未就是否大规模出兵朝鲜和国会达成一致,衫村此举实为拖延时间。
6月17日,陆奥宗光外相向汪凤藻提交了解决朝鲜问题的新议案,即是伊藤博文在日本紧急内阁会议上拋出的内容为乱党平息后,要由日清两国共同协助改革朝鲜内政议案。
伊藤内阁表示清国不接受,日本不撤兵。
伊藤把出兵的目地由协助朝鲜平乱转为协助朝鲜改革,实是有意横生枝节,捏造驻军理由。
清国政府拒绝此议案。日本军方强烈要求与清国一战。他们目标正是孤军驻守于牙山的聂士成部。
6月22日,日本皇宫凤凰阁云集首相,各大臣,参谋总长,枢密院议长,海陆军部长,请求天皇圣断,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准备和清军一战。
明治天皇拋出名言:日清战争非朕的战争!!此战争是诸卿逼迫朕裁可之战。
天皇不满内阁无视天皇立宪制(实君立宪下的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决定权在天皇)胁迫自己把日本拖入日清战争,怒气不歇,至8月1日,以天皇名义下达宣战诏敇公布后,天皇拒不参加为开战而举行的祭典仪式,痛斥内大臣土方九元宫:
“今回战争不是朕的本意!是诸君臣违背朕意迫朕许诺,是诸君将国家导向战争!!”
天皇在日清战争前的表现,给历史上明治天皇的人格认识留下了诸多矛盾的印象。
26日,大岛会见朝鲜国王,阐述内政改革的必要性。
27日,混成旅先遣队完成对京城各要地的控制,日清朝三国战争一触即发。
6月30日——7月13日,日清两国频烦就改革朝鲜问题以照会唇枪舌剑,双方态度日趋强硬。
19日,汉城王国外围已经被日军控制,日军着手铺设汉城和釜山之间的电报线。
同日,清国代表袁世凯未通知各国公使馆,深夜秘密从京城出发前往仁川,换成本国军舰归国。
袁世凯离去前向朝鲜亲清派放话:余归国后,会立即率大军归来!
7月23日凌晨3时,混成旅团向朝鲜王宮发动进攻,6时20分攻占王宮。
23日11时,大岛逼迫朝鲜国王李煕下达全权处理国政诏书,大院君接受诏书,在日本军队护卫下进入景福宫。
大院君重新成为朝鲜主政者,随即以朝鲜政府名义废除和清国的各项条约。并委托日本军队驱逐在牙山的清国驻军。
至8月26日,朝鲜新成立的亲日政府和日本缔结《大日本大朝鲜同盟条约》,确立了日朝两国的战略友好关系,并宣布将共同驱逐清国的在朝势力。
日朝两国摇身一变,成了战略同盟,而他们共同的敌人只有清国。
四,聂士成眼中的朝鲜
“所到之处城镇荒鄙至极,一目便知民之困苦。”
1894年2月,聂士成率领武备学堂学生经盛京省城越图们江,到达庆兴府,勘测绘制朝鲜东北海岸地形。亲眼目睹朝鲜人民的贫困生活和社会闭塞简陋的情状。
“庆兴府虽乃重镇,然府城墙不过八尺乱石堆砌而成,城内无规划格式街道,民居仅是草屋茅房,门前污秽不堪。
“朝鲜民情太惰,种地只求敷食,不思蓄积,遇事尤居古法,不敢变通,读书几成废物,平居好游,文理欠通,笔谈数十句,多半费解。谈时务辄加菲薄,可憎可怜。”
聂士成一行在明德站曾遇到十多个孩童向他行礼还呈信一封,原来是学童没有基本开蒙的学本,只能读《千字文》,所以请求来自天朝的将军施舍些银两作为馈学之资。
学童的恳求打动了聂士成一行人,聂士成及武备学堂学生纷纷解囊资助学童。
在咸境城,聂士成还见识了朝鲜独特的风俗业,官妓制度。
朝鲜政府一直坚持官妓制度以招待大国们的官员。明朝时就有前往朝鲜的使臣批评过这种制度。相比之下北京的官员都被严禁狎妓,聂士成也拒绝享受这种毫无底线的招待。
朝鲜官员解释为此朝鲜古已有之的传统,还笑谈平壤的妓女更多,仪容更华丽,大将军去平壤可以尽兴赏玩云云。
到了重镇镜城府,聂士成发现城中500名士兵都是由清军训练而成,装备十分落后,所配长枪是早年清国帮办的朝鲜军械制造厂制造。枪膛内没有来复线,如同鸟枪,没有实际作战能力。
方圆几百里的重镇镜城也只有这区区五百名兵力而已。
其他城府的设防更是只有纸上兵力,其实空无一卒。
八百年李朝江山,在对儒教立国至朴的畸形理解中酣睡于愚昧,近代化的枪声已经在它家门口轰鸣,它却百刺不醒,对于各国势力渗入,它无力反抗,反而把宗主国清国也拖入了东亚利益冲突的泥潭之中。
五,傲慢的升龙
李鸿章对于日本在朝鲜的野心早有警惕,但是在东北亚地区,他首先担忧的敌人是北方的俄国。
1885年在天津与伊藤博文会谈之时,二人就东亚局势谈及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了亚洲人如何抵抗欧洲列强的侵略,以及东方国家应该斟酌国情制定自己的近代化革策略等等。
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印象颇好,对日本内部的维新运动也有心照之感,
伊藤博文对李鸿章的印象是,身材高大,礼仪威严,对国际形势见地深刻,对日本态度据傲,言语轻慢。
二人各自将对彼方的看法写成报告上奏两国中央。
李鸿章在密陈伊藤有治国之才折中说:“伊藤久历欧美各洲,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专注通商睦邻、富国强兵之政,不欲轻言战事、吞并小邦。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
他还认为日本未来强大可期,但现在还和中国一样,受列强的逼迫甚急,尤其是俄国,已经插手入朝鲜清日之间博弈中。此时于其跟日本在朝鲜问题上龃龉,不如示以宽大的胸怀,结以恩惠,引以为援,以共同对抗北方的强大沙俄。
俄国体量巨大,卧于清国关外龙兴之土一侧,对清国威胁甚重,是长久之患。当务之急是阻止俄国继续蚕食朝鲜和清国东北疆域的权益。
出让一部分朝鲜的权益,使清日在朝鲜有媾和的空间,是李鸿章的主张。
所以有了天津条约中第三款,默许日本向朝鲜驻军的条目。
伊藤博文在给明治政府的报告中也表达对中国当前形势的看法,以及日本应有的斡旋方法:
“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
虽此时外面于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看来,皆是空言。缘现当‘法事’(即中法在越南发生战争)甫定之后,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
基于如此判断,他认为,当下日本要韬光养晦,暂避中国的锋芒与锐气。“倘此时我与之战,是催其速强也。诸君不看中国自俄之役(即中俄围绕伊犁问题的冲突),始设电线(即电报);自法之役,始设海军”。
只要避开中国的锋芒“若平静一二年,言官必多参更变之事,谋国者又不敢举行矣。
他认为,日本的对策,“此时只宜与之和好”“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发行钞票,“三五年后,我国官商皆可充裕,彼时看中国情形,再行办理……惟现实则不可妄动。”
中国对日本的怀柔,和日本的韬光养晦,使甲申事变时一度到达战争边缘的两国关系缓和了下来。
然而1886年长崎港事件(清国水兵在贷座敷妓楼游兴,和巡警发生争执,引起伤亡事件。第二天水兵和巡警再次爆发严重冲突,导致日本巡警死亡两人,清国水兵死亡5人)的意外爆发,使李鸿章的心情变坏了。
长崎事件后,李鸿章偶访日本驻北京公使馆,日本盐田公使刻意跟他示好说:长崎事件能和平了结乃我等大幸。”
李鸿章面无表情,从鼻缝里发出“哼”的一声。
1894年清国军队和日本军队在朝鲜相持不下时,李鸿章通过英国公使向日本恶狠狠的恫吓:倭人若不先撤军,清国将入朝12万兵,于之粉碎。
战争前,这个高个子的大人物对日本暴露出傲慢的嘴脸。
六 黎明前的地平线——安城渡。
1894年 7月21日,驻守牙山的叶志超接到清国公使馆唐绍仪紧急通报,日本公使强迫朝鲜政府下发驱逐清兵的命令,我军要作好和日军作战的准备。
28号,聂士成向叶志超建议,目前清军数量远低于日军,固守牙山乃绝境地势,必须向成欢移师布防。
聂士成随即率领2040名清兵移师成欢。翌日中午副将江自康率千余名清兵与之汇合。
28日夜,日军侦查兵探明,牙山清军主力已经移师成欢,在成欢周围山地构筑堡垒工事,兵力约3500人。
29日凌晨3时,日军武田12中队右翼前卫从素沙场露营地出发,3时20分到达安城渡附近的达佳龙里。
凌晨的黑夜,天空中还下起了小雨。
突然,日军遭到清军密集的枪击,日军一时陷入混乱,许多日本士兵跌入河中溺毙。
原来清国部队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周宪区,余光炘,李国革,辛得林冒雨侦查敌情,得知日军已经接近清军防线时,立即率领数十名清军在驻地以北安城渡的狭窄要道伏击日军。
武田12中队在短暂的混乱之后,稳住阵脚,向清军还击。
黑暗的雨线里,双方步枪的火舌频繁闪烁了起来。
中日甲午之役的第一场战斗就这样爆发了—
六 甲午甲午,新世纪的前夜
1894年,岁至甲午,清国和日本都进行了艰难的近代化改革,两个为抵御西方而扩展军备的国家却向彼此冲刺而去。
危机发生之前,双方都曾想避开彼此,可还是碰撞在了一起。
这场战争爆发在19世纪末,这个世界要迎来千禧年了。
20世纪将是一个充斥着新技术,新观念,新价值,新秩序的世界,国家间尖锐的冲突即将爆发,优胜劣汰的残酷战争将此起彼伏。
想从旧时代走到新时代,所有的国家都必须进化,变革鼎新。
旧世界的技术和理念哪些是先进的,哪些是错误的?大舰巨炮,殖民扩张,人种优势是否会是新世纪的强盛国家的主流?
谁也说不清楚。
升龙和旭日都是西方人的学生。甲午战争是一场是东方人运用西方武器,技术,兵种,军事理念的战争。
英国,德国,俄国,美国在战争开始时都呼吁过和平。战争爆发后,他们却都沉默了。
他们在默默的观察,比较,借鉴。
升龙和旭日。
这两名优异的学生只被默许了一个名额。
他们别无选择——
在列强环伺的东亚,在十九世纪末世界格局大动荡的前夜,他们只有搏死一拼。
浴火涅槃。
在战争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才能成为近代化国家的一员。
活下来的人,才能看见新世界地平线上的曙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