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现代京派作家大都受其古典主义小说先驱废名影响,废名在二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古典主义表现艺术。京派小说的诗化特征,在他的小说中最早得以体现。同时,也最别具一格。废名的小说,同时也是一篇篇的抒情散文,一首首田园牧歌。虽然废名的小说多以乡土为背景,但他却与沈从文有很大的不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幅整体的画面,风俗人情,山水地貌,各色人物,都是具体的。而废名却不同,他笔下的地方色彩虽然也不少,却不像沈从文那样浓郁,山、水、树木、村庄、学堂、街道、小桥、塔,是一个个独特的意象,仿佛就在每个人的眼前,自己的家乡之物。沈从文笔下的世界是与人们有距离的,如同遥远而美丽的神话,而废名笔下的世界,近在眼前,如同自家的乡间田园。这就是巫楚之道与黄梅之禅的区别,道家的精神飘逸高渺,是理想化的,只能远观,却不可接近。而禅家的精神空明园融,具体可感,一切现成。沈从文的文字之美,是需要以审美的距离去观赏的,而废名的文章之美,是要用生命的智慧去体会的。
二、
废名的小说,对沈从文和其他京派作家,都是有影响的,他们从废名的小说中看到了如何把诗的精神融入小说的方法,将小说写得如诗如画,并加以继承和借鉴。但废名小说中的思想和意境,却是别人学不来的,这也是废名小说被称为晦涩的原因。废名小说艺术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他的隐逸之风,承接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他小说中的诗情画意,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而对乡间田园的描写,又受哈代乡土小说的影响。而他笔下的“女儿国”世界,则是《红楼梦》和《镜花缘》中对女子所体现的空明灵秀的美学理想的继承。废名小说既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又有对近代西方文学的借鉴,他的小说意境空灵,语言优美,思想玄奥,笔下既有田园风光,又不是写实的乡土,开创了京派的诗化小说传统,又游离于这些派别,他和鲁迅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难以归类的独特作家,但又影响了一个或多个小说流派的很多作家。
三、
废名早期的作品有《竹林的故事》、《桃源》和《枣》三个短篇小说集,这些集子中的小说都不长,语言清新优美,里面的人物大多是老翁、妪妇、少女、孩童,他们身上洋溢着古朴的民风,淳朴的性情和纯真的意趣,如同远离尘嚣的桃源中人。作家在描绘这样一个田园世界时,虽然笔调是冲淡的,但在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股让人怅惘的哀愁。这种哀愁仿佛是天长地久的,从《红楼梦》中对“群芳流散”的哀叹到《镜花缘》中“百花消沉”的悲悯,一直流溢到废名笔下的女儿身上。
废名的诗意田园小说代表是写作了十年的长篇小说《桥》,《桥》的故事很简单,也可以说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小说写主人公程小林和未婚妻史琴子,琴子的表妹细竹,在田园乡间游山看塔,观火论道的生活。《桥》中的世界是挑花源与大观园的结合,上篇十八章,多写主人公儿童时的趣事,而下篇二十五章,写少年儿女快乐而烦恼的日常生活。整部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每章皆有一个情景意象,在情景交融的意境和谈话中,常有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空明幻美的理想世界,这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生活的和谐、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这里一切自然、无论是人情、景物、世相,都给人一种恬静和幽雅之感。
《桥》中的世界是一个常静的世界,是大观园中小儿女天长地久的梦境。但这又是亲切的生活世界,人物的言谈举止,都是家常惯见,景致的清丽优美,触目可感,诗意的桃源世界,并不在彼岸,而恰恰就在日用之间。这里的每一人、每一物,都是日常可见,真正的理想世界并不空幻,相反,却在人的一感一触,一言一动之中,平常心,自然态,成就了世间的诗意和雅趣。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禅的精神,一切现成,日用是道。与沈从文的充满民俗色彩的湘西相比,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更像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与其说是一个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不如说是理想世界的艺术呈现。
废名的《桥》等田园小说,一方面受中国古代隐逸文化和传统诗词意境的熏陶,一方面又受乔治•艾略特、哈代将自然景物作为小说描写重要方面的影响。在废名的另一种讽刺风格的小说中,却受契诃夫和塞万提斯的影响,后者的讽刺艺术和诙谐意趣,在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中有很明显的体现。但这部小说却并没有《唐吉诃德》那么强的故事性,行文结构、自由散漫,思想玄奥,是一部颇具后现代色彩的小说。
网友评论